慢慢游社区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搜索
查看: 4785|回复: 32

瞒天也难过海! 徐增平购买“瓦良格”号航母的真相与谎言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22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1998

主题

7584

帖子

63万

积分

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

阅读权限
230
游币
617752
精品值
2702
热心值
205
分享值
974
在线时间
2830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11-16
最后登录
2024-4-28

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突出贡献优秀版主分享达人皇冠勋章音频组专属勋章黄金会员风度翩翩勋章读书勋章

发表于 2021-3-31 15:22: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慢慢游社区_src=http___img.mp.itc.cn_upload_20170410_cc1b6085d9094babbd4b0a5a1046258c_th.jpe.jpg 慢慢游社区_src=http___dingyue.ws.126.net_PfO2yMNeDoOptCQJ3HD2TbNiF23baPDimkze1qVAJTP1M15558.jpg

“瓦良格”号航母被拖船拖回来时的模样

中国国际新闻传媒集团就有关购买“瓦良格”号航母事实于去年9月开始发表了四篇报道:《中国“辽宁舰”前身瓦良格号航母不是徐增平先生购买的》;《让证据说话:“瓦良格”号航母是戴岳和张勇购买的》;《让法律说话:揭开东方汇中购买“瓦良格”号航母神秘面纱》《关于瓦良格号航母:奉劝徐增平先生放弃无理要求,实事求是》。把以“私人名义,国家背景,商业运作”模式运作购买“瓦良格”号航母的真实过程有理、有据、有节的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四篇报道发表之后,国内外媒体纷纷转载,争相报道,在中国大陆以及海外广大网民中引起了极大关注和反响。

原以为这位所谓的香港特区特邀全国政协委员徐增平先生看到报道后,会对自己胡编乱造购买“瓦良格”号航母的行为有所收敛。可事实却相反,他反而变本加厉地猖狂反击,他利用有资格参加今年两会召开的机会,精心策划,让媒体记者凯雷(文汇报记者)在会内会外配合大肆宣传徐增平是“瓦良格”号航母“引进者”、 “大功巨”,不惜动用中央台新闻广播中故意定格徐增平参加政协会议形象2秒种;中央新闻一台专题采访徐增平谈军民融合;徐增平本人在会场内外千方百计找军队代表们合影,带上辽宁舰军帽、派送辽宁舰航母纪念册。徐增平这种居心叵测的行为激起了当年参与购买“瓦良格”号航母全体团队成员的极大愤慨、不满和谴责:“徐增平瞒天过海20年了!”,“我们再也无法容忍这种人的胡作非为了,必须再一次将事实公布出来,以正视听。”下面请看徐增平20年来是如何欺世盗名的,事实如下:

一、购买“瓦良格”号航母的功劳怎么是徐增平的?

为顾全大局,我们给徐增平留点面子。在上述三篇报道中,我们一再肯定徐增平为购买“瓦良格”号航母在中标工作中做了大量工作。事实是不是如此呢?乌克兰政府确定购买“瓦良格”号航母的条件:1、要提供由一流银行开出的资信证明,证明公司在银行有5000万美元以上的存款,而创律集团当时的银行存款只有200万美元;2、必须证明购买这艘航母不能作军事用途。

为了解决乌克兰方提出的第一个条件,由国家相关部门协调,用徐增平在香港新界坪洲一块总价很低的土地向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的航天事业和航天科技国际集团有限公司的香港公司(驻港国企),用变相的手段获得2.5亿港元的支持款。徐增平利用国企支持的钱,轻易地拿到了5000万美元以上的一流银行的资信证明;

为满足乌克兰方提出的第二个条件,香港达程公司总经理张勇先生是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的第一常务理事,张勇与澳门赌王何鸿燊先生有着十分良好的私人朋友关系。为了统战工作需要,张勇先生还邀请陪同何鸿燊先生前往北京,并协助宋平、顾秀莲等中央领导做好接待何鸿燊工作。澳门是可利用的许多有利条件,为避人耳目,取得国家级的核准,利用澳门政府,将“瓦良格”号航母改造成海上娱乐城是最妙的设想,关键是要获得澳门赌牌。但当时澳门赌牌只有一张是机动的。因而要想获得赌牌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此前,1995年张勇先生的香港达程公司与何鸿燊先生签订了购买何鸿燊先生“澳门君怡酒店”的合同,因为“瓦良格”号航母项目后来又签订了补充合同,并且在补充合同中专门将一张赌牌作为娱乐牌,待合同批下来就可以拿到这张赌牌作为附加条件,满足了将“瓦良格”号航母改装成海上娱乐城的条件。其实赌牌一直都没有拿到手,而徐增平却在报道中撒谎说他花了一个亿拿到了赌牌。

乌克兰方提出的第三个条件解决方式是:在东方汇中董事会的要求下,张勇利用其香港永久居民身份多次往返香港、澳门,办理了“瓦良格”号航母的船籍证、完善了法律手续,使“瓦良格”号航母拥有了正式的落户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

试问:为满足去乌克兰投标的三项特殊条件都不是徐增平做的!资金是国企支持的;获得国家级批准是张勇做的;获得国家签发的进口许可证是张勇做的,他自己有能力办好这些条件的任何一项吗?!没有国家力量的介入徐增平拿什么中标?!

徐增平多次在公开的内外媒体上诉苦说为买“瓦良格”号航母而倾家荡产,用去了1.2亿美元购买到的航母送给了国家,又说军队和国家没有给他一分钱。这是徐增平一派胡言,完全是睁着眼睛说瞎话。事实是:德恒律师事务所,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的律师事务所。李志勇律师和杨利律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注册的律师。两位律师对徐增平的资产作过确切调查,徐增平的资产几乎都是虚假的。

徐增平用了航天科技国际集团2.5亿港币而开出信用证明中标了,但是却没有把这2.5亿港币用于支付购船款,而是挪作他用了,至于干什么用了,只有他自己知道。香港航天科技集团知道徐增平挪用这笔款后,曾致函全国政协,要求协助追回被徐增平骗取的2.5亿港币。

接着,徐增平又从华夏证券邵淳董事长那里先后八次以支付“瓦良格”号航母款为名骗取3.2亿人民币。

此外,徐增平索要套取华夏证券资金名目繁多;有借华厦的;有收购澳门创律股份的;有巧立名目什么顾问费、咨询费、拖船费(编了一个保函,支付给新加坡指定的船务公司1,156,938美元,也装入徐增平个人腰包。新加坡船务公司是徐增平的好友开的,他分到了18万美元。),徐增平拿到钱就就不知去向,都没有及时花在购买“瓦良格”号航母身上。而且因为徐增平迟迟没有支付“瓦良格”号航母的船款,乌克兰方已经通知要收回航母中标书,国家相关部门和华厦证券董事长邵淳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为确保国家资产不再流失,因此,决定收回徐增平的股权,在澳门召开创律公司股东大会,免去了徐增平在澳门创律公司的一切职务,不许他再参与“瓦良格”号航母项目相关的运作。董事会决定张勇从徐增平手上收回全部有关“瓦良格”号航母项目的文档和公司印章。另外,更换操作购买“瓦良格”号航母项目的主体公司,确定由东方汇中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来继续去完成“瓦良格”号航母项目。

自从免去徐增平澳门创律娱乐有限公司一切职务后,他再也没有参与过东方汇中购买“瓦良格”号航母的一切活动。更谈不上徐增平参与国家租拖船,过海峡历尽艰辛把“瓦良格”号航母拖回到大连,“瓦良格”号航母怎么可能是徐增平购买的,并且送给国家的!

戴岳、张勇、和律师刘继

除此之外,据确悉,1、徐增平还编造理由骗取中央统战部台港澳侨联络局,时任局长的覃志刚局长动用近1000万美元支持徐增平去购买“瓦良格”号航母;2、徐增平还以帮助购买航母中遇到的困难为借口于1999年5月5日向总参二部领导骗取了180万美元。

请问徐增平先生:你不是口口声称国家没有给过你一分钱!以上四笔巨款是不是你收啦!加起来的专项专款足以中标“瓦良格”号航母好多次,可是钱被你花光了,“瓦良格”号航母仍然原封不动在乌克兰港口里停泊着,而且乌克兰方因为你没有支付船款都要重新拍卖了,这是怎么一回事?!

由于徐增平汇报虚假情况,运用欺诈手段不断骗钱,一而再再而三地延误购买“瓦良格”号航母的时机,使得国家驻外机构、企业,国家有关部门、国有企业和总参下属机关提供给徐增平、支持他去购买“瓦良格”号航母的专项专款资金不能及时作出结算汇报,出现差一点使“瓦良格”号航母项目泡汤的绝境!残害了购买“瓦良格”号航母团队的主要成员一个一个受到不公正待遇:有气死的、有坐牢的、有出逃的、有被审查的、有被开除军籍公职的、有被中纪委审查拘留的、有被遭免职的、有被迫下台的。

二、“瓦良格”号航母最终是由戴岳、张勇先生购买,并移交给国家

“瓦良格”号航母最终是由戴岳、张勇先生以东方汇中公司名义完成购买,并由张勇正式移交给国家的,国家是从东方汇中接手“瓦良格”号航母并向华厦证券所持80%股权的公司按国际贸易规则作了结算。

徐增平先生既然你没有参与中标后期由东方汇中主导的近一年的艰苦购买“瓦良格”号航母历程,你没有付购船款,你没有在最终购船合同上签字,哪来你亲手将“瓦良格”号航母送给国家呢?你能够提供你购买并移交给国家的证据吗?!

三、徐增平利用媒体虚假报道,向国家领导人提出无理要求

徐增平先生你使用不明真相的媒体和不良媒体作虚假报道手段,欺骗了世人,欺骗了广大爱国爱军的百姓,你还不择手段欺上。

2008年4月13日徐增平写信给胡锦涛主席谎称:因购买“瓦良格”号航母产生的债务、损失、及利息等相关费用,已经高达5亿美元,相关资金涉及过百个债务人,借贷数额最多数亿,最小数百万,总债务超过20亿港元。要求:“先支付25亿港元现金,让我还清20亿港元债务”;“剩下的本金、损失等各项费用,请责成国家有关部门专人与我协商安排,可采用给予政策、配额、批地或国家控制的金融机构给予长期低息贷款等各种灵活方式予以解决。”请看,这就是徐增平的险恶用心,竟敢挟上、犯上!

2008年8月22日徐增平致信中央统战部黄跃进副部长并转呈国务院有关领导。请求:“请求在8月底前先借1.9亿元人民币,以迅速扑灭燃眉之火”。

早在2004年年初中央对徐增平的要求作过调查并提出处理意见。时任中央处理航母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务院副秘书长尤权于2004年8月底,在给中央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徐增平出尔反尔不予配合,提出了一系列无理要求,开价32亿人民币,编造所谓某某律师楼做的债务表。目的是胁迫国家满足他一系列无理要求,根本没有通过协商解决问题的诚意。”

“徐增平若不放弃无理要求,要研究法律,走法律程序,不授人以柄,使徐增平无机可乘”。

“瓦良格”号航母从96年策划,98年中标,99年3月东方汇中接手“瓦良格”号航母项目继续购买任务,99年10月24日购买到,2000年5月正式移交给国家,2002年3月2日到大连港口,全部艰辛历程和惊心动魄的真相终于大白于天下!

“瓦良格”号航母不是徐增平购买的!也不是徐增平亲手送给国家的。“瓦良格”号航母是在国家和军队有关部门参与、指导、协调、出资支持、互相配合下,在许多有识志士发挥团队接力的战斗精神鼓舞下,经过大家齐心协力不懈努力,并且付出了巨大代价,替国家买到的。虽然有你徐增平的参与,但不是你所宣扬的“瓦良格”号航母是你一人购买的。奉劝你放弃十几年来坚持的无理要求,实事求是的拿出解决问题的诚意来。回到购买“瓦良格”号航母项目团队成员队伍中来,一起向国家说情况,妥善解决一切问题。

我们这些人大多年纪过大半百,不少已是七、八十岁的老人啦!为党、为国、为军、为祖国历史,我们有责任和义务站出来说出事实的真相,讨还公道,讨还正义!我们已备齐所有的法律文件,如果你徐增平先生,依然固执己见,不放弃一系列无理要求,我们秉承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依法治国”理念,赋予法律手段,解决问题!   


慢慢游社区_下载.jpg 慢慢游社区_下载 (1).jpg

变成辽宁舰的模样

评分

参与人数 3游币 +20 分享值 +3 收起 理由
仙霞路 + 20 + 1
lchh777 + 1
thisisanfield + 1

查看全部评分


慢慢游社区-版权及免责申明1、本站为公益性交流平台,本贴所有内容为本帖作者发布,与本论坛立场无关
2、本主题贴由本帖作者发表,本帖作者与慢慢游社区享有帖子相关权利,有权追责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转载或引用本文时必须同时征得该帖子作者和慢慢游社区的同意
4、帖子作者须承担一切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本帖部分内容如有转载自其它媒体的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如本帖部分内容侵犯到贵方版权,请邮件通知本站,本站将及时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
7、站务(侵权等)联系邮箱service@mmyfilm.com,24小时内会处理完毕
8、如本帖存在违反社区版规或其他法律规定情况,管理员可不通知作者直接删除本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22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1998

主题

7584

帖子

63万

积分

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

阅读权限
230
游币
617752
精品值
2702
热心值
205
分享值
974
在线时间
2830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11-16
最后登录
2024-4-28

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突出贡献优秀版主分享达人皇冠勋章音频组专属勋章黄金会员风度翩翩勋章读书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3-31 15:24:04 | 显示全部楼层
瓦良格到底是怎么来中国的?中国航母“辽宁舰”前世真相调查

众所周知,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号是由乌克兰购进的瓦良格号改装而来,并不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然而万丈高楼平地起,作为当年没有航母甚至没有大型舰船传统的中国,要想跻身世界海上强国谈何容易?“瓦良格号”的引进和改装,不仅为第一艘国产舰母山东舰提供了可供直接借鉴的宝贵经验,也为中国海军今后漫长的航母之路奠定了基础。

然而,瓦良格号的引进,从拍板决策到途中惊险,从一条弃船到列装海军,经历了多少惊心动魄的风波,隐藏了多少匪夷所思的秘密?网络疯传的“买下航母赠国家后宣布破产”的香港商人,是否真如其所说是“不二功臣”?

李忠效的这部长篇报告文学《瓦良格号航母来中国》,将为读者掀开蒙在它脸上面纱。



历史的记忆和文学的记忆

田珍颖

读罢纪实文学《“瓦良格”号航母来中国》,心潮起伏,热血沸腾。所以,我以八十大岁,勉力扛笔为此书写序。

之前,“瓦良格”来中国的故事,被渲染成:一位港商,买了此舰,捐给国家。这港商也因此戴上了政治的花环。

但之后,2015年就有了《“瓦良格”号航母来中国》的书稿的传阅。这本由军旅作家李忠效完成的纪实文学,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揭开了复杂曲折的真相,否定了“之前”那段编造,让历史回归理性。

读着《“瓦良格”号航母来中国》的书稿,作者那带有颠覆性的写作实践,证实着它的艰难。

长期用各种媒体宣传的那段伪历史,已经霸占了人们的习惯认识,何况还有政治花环的掩蔽。推倒它而揭开真相,谈何容易!李忠效在写作动机刚刚萌动时,就受到了朋友们的各种警告劝阻,均谓之:路途艰险!但这位穿着军装的笔耕者,却一改平时的随和、厚道,坚定地走上了求索“瓦良格”来中国的真相之路。他说:我不能让我国第一艘航母的历史,被人歪曲。

一个军人的担当,让他扛起如椽大笔。

写作的过程,是边破边立、大破大立的过程。当大量的资料、采访录音、文字笔录堆集在案头时,他意识到,必须从中寻找、求索、鉴别、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才会使真相展露,假相破灭。

他同时研究那段伪历史的文字,看它是怎样黑白颠倒的。

在这样多次的正反的推敲中,他发现了一个玄机——时间。伪历史的制造者,躲避着时间,模糊着时间,从中将事件涂抹得面目全非;而真相恰是在时间连接的链条里,严谨地排列着过程。

西方人有句谚语,说:时间能使隐藏的事件显露,也能使灿烂夺目的东西黯然失色。李忠效决定用“时间”打开历史的大门。

但,这又是一件谈何容易的事。因为时间久远,当事人或少有准确的时间的记忆,或几个人对同一事件记忆的时间不一致。“时间”,绝无捷径可提供,但它是一条可以信赖的通途。无论在立论还是在驳论中,“时间”将以它坚定的本质,为历史的真相作证。

于是,在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时间”的力量:

时间力挺了事件的准确性,让历史的真实性,成为全书的含金量——

比如,海军副司令员贺鹏飞在得知中央高层不同意买航母时,他提出找一个港商出面“曲线”购买“瓦良格”的设想。这件事是购买“瓦良格”的一个关键的起点。作者是在采访中船重工集团公司总工胡基政时得知这一宝贵资料,但胡基政只记得说话的场合是一艘潜艇的交接仪式之后,却记不得具体时间。于是,作者先后从海军装备部和海军司令部的有关部门查找出该仪式的时间,互相印证后,因与胡基政所说的年份有出入,他又寻找已退休的当年经历此事的老同志验证。最后循迹找到当年亲耳听贺鹏飞讲此话的中船重工集团公司总经理黄平涛核实,黄平涛以他的记忆复述了贺鹏飞谈话的全过程,最后确定了这个重要时刻的准确时间:1998年5月8日。这时,离最初获得这个信息的时间,已过去两年多;当初提供此信息的胡基政同志,已病逝。

当这个“时间”正式出现在书稿上时,事件的准确性被高高托举着;同时一个报告文学作家负责任的写作态度,也显示无疑。

在这本书里,“时间”还经常作为不二的论据,显示了它的正义和真实——

比如:被高调渲染的港商低价卖了自家的豪宅,购买了“瓦良格”。这是很能煽情的一段伪历史。

“时间”的出场,果断地审判了这个谎言。

从港媒及网络上“时间”在查证中排列:

1998年,该港商斥2.2亿港币之资买下全港闻名的“港版凡尔赛宫”别墅;1999年5月29日港报报道称,该港商交完购房款;1999年底,该港商标价2.6亿港币出售该豪宅。请注意下面这个时间:1999年10月24日,华夏证券公司为主体的一方,早已交清购船款,并拿到包括船主证、造船证在内的全部“瓦良格”法律文件。从这一天开始,“瓦良格”已属于中国。

此刻,“时间”问:该哑口无言的是谁?

在这本书里,“时间”还经常会助力叙述,将一个复杂的事件,层次分明地梳理清楚,简约了许多文字的负载。

比如,国企华夏证券公司董事长兼总裁邵淳,在借款给号称“购买瓦良格”的某港商后,发现其挪购船款于他用,邵淳愤怒、警觉,决定采取措施,保证这笔巨额公款的安全。这件事,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五、六个大小单位,十几个有关之人。

作者在多次采访和反复查证中,发现所有经过的阶段,皆有“时间”提携:

1999年2月,邵淳发现该港商挪用了购舰款;

当年4月29日,邵淳一方主动出击,兵临华夏证券与该港商合资的澳门创律投资有限公司。利用澳门的商法与合同法,迫使该港商让出80%的股权,使国企华夏证券一方掌握了购船的控制权;

当年8月3日,澳门创律公司领导层改组,该港商只得到普通经理之职;

当年10月9日,创律公司大股东召集会议,免除了该港商在公司的一切职务;

从此以后,华夏证券一方保护了国家巨额资产的安全,排除干扰,一路挺进,几次派员,直赴乌克兰,扎扎实实地将“瓦良格”拿到手。

……

就这样,在“时间”的引领下,作者走南涉北,千里行程,得到了上百份可为证据的文件,甚至包括当时几方来往的银行汇票复印件。

作者说,每一个“时间”,都引领着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都积累着沉甸甸的各种资料;每一份资料,都记录着事件的真相。而这些真相的链接,才是“瓦良格”来中国的真实历史,才是我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的真正历史。

这样,我们会看到,在这部书中,“时间”绝不仅仅是结构的形式,它无可辩驳地成为这段历史的实质,标示着这段历史的真相,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的记忆。

写《“瓦良格”号航母来中国》的动机起于何时?

2013年初,军旅作家李忠效奉命采写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的报告文学。在他最初的构想中,“瓦良格”只是书稿里的一章。

不想,采访进入到2013年4月(这是一个确凿的时间!),他的采访名单中出现了一个名叫唐士源的人——大连造船厂原军工副厂长。这个当年曾在驱逐舰上服役多年的东北汉子,从一个普通造船工人,一直干到副厂长,亲手造出很多驱逐舰等大型舰艇,他最大的愿望就是为国家建造航母。2000年4月,曾亲赴乌克兰,为“瓦良格”的归航签署了各种法律文件;在“瓦良格”过土耳其海峡受阻后,2001年9月,他又带领一个小分队,赶往土耳其,为“瓦良格”安装各种通讯导航设备,直至护送“瓦良格”进入爱琴海;而当“瓦良格”改装为“辽宁舰”时,唐士源是最具资格的见证人。唐士源的种种经历都是作家李忠效的写作资源,而最令作家意外的是,唐士源的口述历史,竟然让作家打开视野,开始面对一个对“瓦良格”、对“辽宁舰”都可称为强大无敌的“国家队”。作家原有的“港商买舰”的固有认知被动摇了,他以一个报告文学作家特有的敏感,捕捉到“瓦良格”背后影影绰绰的隐藏,于是,他决心再辟途径,寻找“瓦良格”来中国的真相。

果然,他揭开了一个长期被伪历史遮蔽的秘密;他看到了一段充满英雄主义的真历史;他知道要写这段真历史的艰难,但是他毅然地在电脑上敲出了《“瓦良格”号航母来中国》的题目,将原定的只有一章的“瓦良格”,写成了一本书。

这是一本纪实文学,它要遵循“纪实”的真实性,又要展现文学的形象性,于是面对历史的真实,他将这本书的文学描绘定位于:塑造英雄的群像。

这是一支有坚定信仰和超强执行力的队伍。他们的英雄主义充满了时代的精神。国家意识、国家意志,使这支英雄的队伍,完成了“瓦良格来中国”的这个国家行动。

于是,作家沿着“国家”这个确定的定位,把这本书的起笔,落在刘华清老人的身上。从水兵成长起来的海军作家李忠效,对曾任海军司令员的刘华清将军,充满了敬意。写航母,怎能不写这位已故将军的航母梦?于是,刘华清生前对国家应当建造航母的两次论证,把“瓦良格”、“辽宁舰”的出现,推到了一个战略的位置上;而刘华清几次派人、派团,前往乌克兰,考察“瓦良格”,则是这场航母演变的序幕。

时任海军副司令员的贺鹏飞,是“瓦良格”来中国的直接推手,他派人考察“瓦良格”;当得知中央高层不同意购舰时,他又设想了“曲线购舰”的方案。在此之前,他曾三次亲赴乌克兰,认真考察“瓦良格”。他对“瓦良格”非常了解,他认为,“瓦良格”上的四台主机,每台就值2000万美元。因此在邵淳对港商借款买船之事百般思量时,他毅然会见邵淳,说明“瓦良格”的重要性,以使这个购买航母的宝贵机会,不致丧失。

刘华清、贺鹏飞,虽着笔不多,但作者将购买“瓦良格”的国家意识、国家意志,重重地打烙在这个事件的开头处。并以此定位,写出这支英雄队伍中许多杰出的人物。

华夏证券公司董事长兼总裁邵淳,是作者描绘的重要人物。他是促使“瓦良格”来中国的真正的践行者。当他怀着一个中国公民的航母梦,当他被贺鹏飞的报国之心感动时,当他决定借给港商上亿元的巨款时,他知道自己双肩担着道义:一边是国家的重大利益,一边是他会付出的沉重代价。果然,他的壮烈情怀中,从此注入“悲壮”二字,在“以儆效尤”的严惩令下,他被审查,被停职。他负着冤案,看光阴一去十八年!但作者描绘邵总之笔,并不仅限在沉重之中,反而把大无畏的时代精神,作为这位悲情功臣的主调。在邵淳发现港商骗款而果断地阻遏,那智慧和果敢中,充满了一位国企老总的霸气。

作者始终将邵淳挺立的身影显示给我们。尤其是在“瓦良格”驶近大连港时,邵淳千里驱车前往,适逢大雾锁海,他登上附近的山头,遥望海上的庞然大舰,此时的邵淳,多么高大,因为他身后站立着多少华夏人!多少和他一起为“瓦良格”负重的战友!多少怀着航母梦的中国人!

这种精神的光芒,在完成本书的初稿后,于2017年有了一个升华的绽放。使原来十七万字的初稿,章节大增,直至我们现在看到的近三十万字的成书,它成为一本蔚然大书。

这个大量的增幅,来自作者有担当的写作态度。

2015年,当初稿开始传阅征求意见时,闻讯而来的有关当年“瓦良格”项目的当事人,连环般地奔涌而出。于是,李忠效倾力展开了采访,他自购了扫描仪,背着电脑,带着录音笔,寻踪着每一个与“瓦良格”有关的人。这其中最让他永留伤感的,是中船重工集团公司原总工胡基政。作者第三次采访他时,这位年过七十岁的老人,已重病缠身,刚刚做过一次大手术,身体瘦弱。他用虚弱的声音叙说着运送“瓦良格”过海峡的艰难日子。当年,他作为前方领导小组的成员之一,和各部委派来的同志,天天开会研究对策,步步推进,终使“瓦良格”来到中国。

当作者表示,因为许多当事人都年事已高,自己是在“抢救”这段历史。胡基政拍拍自己胸脯说:我就在被抢救之列呀!2015年8月,这本书尚未收笔时,胡老溘然长逝。

每当想到此,李忠效都慨然长叹:胡老留下了历史,留下了精神,但他无力挽留自己的生命!从此,那种原本从动笔时就压在肩上的使命感,骤然加重了。于是,采访和写作,都加速进行,常常在转换下一个采访对象时,他在路途上完成采访提纲。当采访本的数量达到20册时,许多人物开始跃然纸上。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国家队”,一水儿的来自国家各部委及有关单位。

时任中船重工总经理黄平涛是“瓦良格”归航工程的第一个承担者。当中央决定将“瓦良格”从黑海造船厂拖回来时,黄平涛,这位中船重工的领导,立刻意识到,这是大任所降,他将带着刘华清、贺鹏飞这一代代航母追梦者的意志,去迎接“瓦良格”;

国防科工委办公厅主任马鸿琳是这个浩大的归航工程前方领导小组牵头人,在各个与航母归航有关的现场,在需要领导拍板的重要时刻,马鸿琳都会在第一时间表示:“我签字,我负责。”这六个字里,饱含着个人担当和国家意志的不可动摇;

交通部救捞局局长宋家慧在这次航母归航的过程中,留下堪称惊险的一个镜头——深夜,船队通过马尔马拉海的时候,他发现荷兰拖船航速缓慢,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中,他在距离拖船两米高的“瓦良格”上,纵身跳到荷兰拖船的前甲板,闯入驾驶台,大声怒斥外国船员的有意拖延,命令他们加速,使“瓦良格”能够在翌日中午12点之前,驶抵达达尼尔海峡入口处,预留5小时时间,安全通过达达尼尔海峡。

……

这样的人物,在书中一行行地排列着,我们无法记住他们每个人的姓名,却永远难忘这支“国家队”,为国贡献的勇敢和慷慨之心。

在读《“瓦良格”号航母来中国》一书时,常常会被感动得流泪。不是为了什么惊险的情节,而是为的这支英雄队伍的精神。

在当下这个以“去英雄化”为时尚的文艺现实中,让英雄主义扬帆航行,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创作实践。

写到此,我该伫笔。因为我发现,满篇序文,缺少评论元素的学术含量。但我并不想修改和补充,因为我写的都是我读这本书的真实感受。绝不矫情。我愿以此与读到本书的朋友互为交流,以保留一段历史的记忆和文学的记忆。

2018年12月 北京紫芳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22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1998

主题

7584

帖子

63万

积分

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

阅读权限
230
游币
617752
精品值
2702
热心值
205
分享值
974
在线时间
2830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11-16
最后登录
2024-4-28

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突出贡献优秀版主分享达人皇冠勋章音频组专属勋章黄金会员风度翩翩勋章读书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3-31 15:25:39 | 显示全部楼层
“瓦良格”号航母来中国 --中国航母“辽宁舰”前世真相调查 [上部--购买航母]第一章

第一章 错失良机



1991年底,曾经的“超级大国”之一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在人们猝不及防的

情况下解体,就如同一座摩天大楼轰然倒塌,让整个世界为之瞠目。原来的加盟共和国白俄罗斯、

乌克兰、立陶宛、爱沙尼亚、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纷纷宣布独立,苏联在眨眼之间就变

成了15个国家。在苏联“分家”时,国家的大部分资产被俄罗斯继承,其他另立门户的也分到了一

部分。位于黑海之滨的黑海造船厂,就归属乌克兰共和国。原苏联海军在黑海造船厂建造的三艘航

母面临被分割的命运:已经完成98%工程量的“库兹涅佐夫”号航母被俄罗斯海军强行开走;已经

完成68%工程量的“瓦良格”号航母和尚未下水的“乌里扬诺夫”号核动力航母,则作为资产分给

了乌克兰。

刚刚独立的乌克兰没有能力把“瓦良格”建造出来,更没有能力养活一艘“烧钱”的航母,因此准

备将尚未竣工的“瓦良格”号作为半成品出售。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现哈尔滨工程大学)一位在乌克兰造船学院进行交流访问的教授将这一信息

传回国内,原海军装备技术部部长、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理事郑明将军得知后,立即向中国船舶总公

司总经理、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理事长潘曾锡作了汇报。

郑明对潘曾锡说:这个事很重要,应该当个大事来办。大家都知道这条船是真的航母啊!

当时中国造船工程学会正准备开年会。郑明建议开会的时候,请这个教授来说说此事,也请学会的

名誉理事长刘华清来听听。

潘曾锡说:这是个好主意,你去办吧!

郑明去向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报告,建议他届时到会作指示。刘华清爽快答应:等开会的时

候去看看大家。

1992年初,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开年会时,刘华清真的来了。会议临时改变议程,请船舶工程学院的

教授专题汇报“瓦良格”一事。

为什么郑明一定要请刘华清来听会呢?因为郑明知道,刘华清从1970年就开始研究航母,此后与航

母结下不解之缘,特别是在1982年出任海军司令员后,曾多次提出对航母进行论证和研讨。

刘华清之所以热心搞航母,也和他的经历有关。他早年曾在苏联伏罗希洛夫海军学院留过学,后来

长期主管海军和全军的科研、装备建设,熟悉海军,了解海洋,也了解世界海权形势发展情况。



由海军作家施昌学撰写的《海军司令刘华清》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刘华清任舰艇研究院院长时就十分关注世界海军强国航空母舰的发展和应

用,思考过航母研制问题,并于1970年亲自主持起草了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航母工程报告。

这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1970年早春,海军党委意外接到中央最高决策层关于研制航空母舰的指令。这项“非常光荣的政治

任务”,幸运地落到了刘华清的头上。斯时,他被无端撤销国防科委副主任领导职务,撵回海军做

了一个小小“船办”——“海军造船工业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能够亲自主持起草中国第一个航空母舰建造工程报告,是身处逆境的刘华清备感荣幸和骄傲的一件

大事。

刘华清在自己的回忆录里,未对这段往事花费太多笔墨,只是简略写道:“早在1970年,我还在造

船工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时,就根据上级指示,组织过航空母舰的专题论证,并上报过工程的方

案。”

不过在知情者口中,这段最初的论证有其更丰满的一面。

刘华清的女儿刘超英回忆说:“我父亲有个特点,不管职位高还是低,他坚持他的信念。船办主任

是个很小的官,但他觉得自己的职责就是让国防强大,重要的东西一定要确保。”刘超英认为,父

亲开始对航母工程投注精力并非偶然,“对于航母,他的意识也会超前些。毕竟他1954年到1958

年就在苏联海军学院学习,后来又在七院(舰艇研究院)做院长,对舰船的战术、技术都很熟悉”



曾任国务院第六机械工业部军管会委员的郑明回忆说,随着1970年5月5日中央命令正式下达,七院

成立了班子,“本地的、外地的,从各个研究所调人来,集中几十个人灯火通明地搞论证工作”。

《海军司令刘华清》一书这样记述:

1970年5月16日,是应该被载入中国航母发展史的一个具有特殊纪念意义的日子。这一天,刘华清

主持完成了题为《关于建造航母问题的初步意见》的报告。

这份收存于海军档案馆的报告,文字不长,但对于研究中国当代海军发展史而言,却是一份不可多

得的珍贵文献。上溯自1866年,历经晚清、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近现代海军走过整整

100年艰难苦涩的历程后,中国航母终于从梦想进入高层决策视野,并由刘华清构思出第一个“概

念模型图”。

1971年9月13日,林彪摔死在蒙古的温都尔汗,震惊中外的“九一三事件”,让刚刚起步的中国航

母预研工作突然搁浅。

直到此时,刘华清才获悉:一年半之前下达建造航母令的中央首长是林彪!政治气候一变,科研也

就难有作为了。

时隔五年之后,刘华清第二次向中央建议,中国应该建造航母。

1975年5月,毛泽东主席对海军第一政治委员苏振华作出“努力奋斗,十年达到目标”的指示后,6

月,在苏振华的主持下,海军会同六机部向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上报《关于海军舰艇十年发展规

划的请示报告》。

当时刘华清没有参与这个发展规划的研究、编制工作。8月下旬,刘华清看到了这份“规划”。看过

之后,非常失望。感觉既缺乏国际视野,又缺乏严谨科学论证。后来得知,这份“规划”报告是在

短短20多天时间里仓促写成的。

刘华清后来回忆说:“好几天睡不着觉呵,这是关乎海军和国防建设的大事……想来想去,我觉得再

也不能沉默了。”

刘华清针对海军会同六机部上报的“规划”,伏案疾书整整一周,抱病写出《关于海军装备问题的

汇报》,从八个方面阐述了海军装备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发展方向,并针对“十年规划”中缺乏战略

思考,观点鲜明地亮出自己的主张。

1975年9月3日,刘华清把长达万言的《关于海军装备问题的汇报》呈送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邓小

平,大胆建言道:“为了解决水面舰艇和潜艇到中、远海作战的空中掩护、支援配合等问题,有必

要尽早着手研制航空母舰!”

邓小平在收到刘华清报告的第二天,就批转给海军第一政治委员苏振华:“振华同志:请你考虑一

下,我看有些意见值得重视。”

无奈当时中国政治时局正值风云变幻之际,刘华清的这个《汇报》最终难逃被束之高阁的命运,未

能促使《海军舰艇十年发展规划》进行调整。后来随着邓小平再次被“打倒”,刘华清也被打入另

册。

实现航母构想的机会出现在1982年刘华清被任命为海军司令员之后。

1983年5月,海军装备论证研究中心成立,刘华清明确交代:要把航空母舰作为重要研究论证课题



1984年1月11日,在海军第一次装备技术工作会议上,刘华清投放了一颗“重磅炸弹”:

“海军想搞航母的时间也不短了。由于国家经济能力不行,看来90年代以前已没有这个可能了。但

是,航空母舰总是要造的。”

这是刘华清1982年8月就任海军司令员以来,首次就建造航空母舰问题在公开场合表态。

1986年,刘华清正式提出“海军战略”理论。他把“近岸防御”改为“近海防御”,这是中国近代

海军自1866年以来海洋防务观念的里程碑,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军种战略。“近岸”和“近

海”,仅一字之差,却引起了整个海军思想观念、装备建设、战场建设、人才储备的一系列变化。

在此后召开的第二次、第三次海军装备技术工作会议上,航母问题被反复提及,刘华清的态度不断

明朗。

在第二次海军装备技术工作会议上,他说:“到2000年航母总要考虑,发展航母,可以先不提上型

号,而先搞预研。”

在第三次海军装备技术工作会议上,他说:“现在,各国都在注意发展航空母舰,我们搞难处多一

些,财力、技术都有一定困难,但从长远考虑,还是需要的。十年内不搞,十年之后再搞,也还会

有困难。因此我要求早论证,早点把这个问题研究透。”

他特别强调:“我们搞航空母舰的目的,不是为了战争,而是用于维护国家统一,维护海洋权益,

维护世界和平。如果我们有了航空母舰,海军的质量就将彻底发生变化,海军的作战能力也将有较

大的提高,更有利于我军执行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

1986年11月18日至20日,刘华清倡议举办的首次海军发展战略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军内外的

80多位专家学者,不仅充分肯定海军军事战略和海军发展战略,而且一致呼吁尽快启动航空母舰研

制工程。

1987年2月27日,中央军委召开常务会议,专题听取总参谋部关于“七五”全军主要战斗装备规划

设想的汇报。会议认为,“七五”期间军队装备建设,根据轻重缓急、量力而行的原则,发展顺序

应为陆军、空军、二炮、海军。海军被排在“末座”。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20世纪80年代,经费不足也成为航母上马难的重要理由之一。1985年中国

军费总投入才192亿元,还不够买一艘美国大型核动力航母。

刘华清在海军司令员任上,主持编制了海军20世纪末到21世纪中叶装备发展中长期发展规划。他认

为,实现“海军战略”的顶层设计和核心力量,就是航母编队!没有航母作战群,“近海防御”的

“海军战略”就难以实现,海洋大国的地位和权益就难以确保,中国在太平洋就难有发言权!

刘华清决定向总部首长作一次汇报,他说:要让军委总部首长全面了解我们的真实想法。不然等上

级规划好了,再放“马后炮”就难办了!

1987年3月31日,汇报会在海军机关办公大楼第一会议室进行。不知为什么,总部首长一个也没来

,只有时任总参装备部部长的贺鹏飞代表总部首长,率总参装备部、作战部等相关部门领导,来到

海军听取装备规划问题的汇报。

尽管贺鹏飞只是总参一个二级部的部长,刘华清仍然亲自汇报。他开宗明义,表示海军坚决执行军

委决策,但要向军委首长说明海军的真实想法和意图。

当时参加会议的海军装备技术部部长郑明对这次汇报会印象很深,他在怀念刘华清的文章中写道:

“他(刘华清)说,海军战略涉及海军建设的顶层设计,发展有两大问题,一是航母,二是核潜艇

。他当时讲了句关键的话,‘这两项装备,不仅是为了战,平时也是为了看,看就是威慑’,点出

了航母有战略威慑的作用。作为一个老红军,能讲出这种语言,中国不多。”

刘华清的这次汇报,并没有得到正式反馈,但在总参谋部和国防科委等领导机关里引起关注。

重视也好,不重视也罢,刘华清作为海军司令员,开始为实现中国航母梦谋篇布局了。

1987年4月初的一天,刘华清把海军军校部部长赵国钧和干部部部长傅渤海召进办公室,向他们下

达指令:秋季在广州舰艇学院开办一期飞行员舰长班。学员毕业后全部上驱逐舰、护卫舰,从副舰

长、舰长,到编队指挥员,一步一步锻炼成长。他说:“这个班人不在多,十个足矣。”

刘华清最后嘱咐两位部长:“关键是综合素质过硬、年轻,要优中选优、百里挑一!”

9月上旬,中国海军首届“飞行员舰长班”在广州舰艇学院开办的消息通过媒体报道后,迅速引起海

外舆论高度关注。西方军事分析专家普遍预测,中国正在启动航母研制工程,并将在21世纪初实现

航母梦。于是,“飞行员舰长班”被境外媒体直接解读为“航母舰长班”。

就在首届“飞行员舰长班”紧锣密鼓筹办之时,由海军装备论证研究中心组织承办的“发展航母研

讨会”,也经刘华清批准,分别于当年5月和8月在北京举行。

以此为标志,中国航母论证全面展开。

1987年11月,年逾古稀的刘华清进入中央军委决策层,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军委委员,两年后,

晋升中央军委副主席。



在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的年会上,刘华清听了半天会。大家都提议派人去乌克兰看看,刘华清认为可

以去,但要由地方为主来牵头,海军不能牵头。

会后不久,1992年3月,经上级批准,一个以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名义成立的代表团访问乌克兰黑海

造船厂,团长由第七研究院原副院长、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尤子平担任,郑明以团员身份参

加了“瓦良格”号航母考察团。

黑海造船厂热情接待了来自中国的客人。当时乌克兰的经济状况很糟糕,早餐没有牛奶,晚上宾馆

暖气不足,房间里很冷,乌方只好给他们每人加一条毛毯。

据郑明回忆:“当时是船厂总工程师带着我们看的‘瓦’舰,我们一直下到最底部。可能是为了省

电,船上没有电灯,只能用手电照明。总工程师还拿了一个小本子,说是里面有三千多个舱室,怕

走不出来。船是新的,一些电缆和管路都装上了,设备装得还不全。”

双方开诚布公地谈到购买“瓦良格”号的问题。乌方认为,只有中国能把这条船续建起来,并表示

愿意帮助中国把它建成。

中方说:“你们的工程师待遇高,我们养不起你们。我们的工资很低。”

乌方说:“我们不要那么高待遇,就是想去帮你们造出来,这是保卫世界和平的武器,像我们的‘

儿子’,我们就想把它建完。”

“瓦良格”号航母是苏联海军第三代航母“库兹涅佐夫”级的第二条舰。1985年12月开始在乌克兰

的黑海造船厂的船台上建造,1988年11月25日下水。公开报道的资料显示,“瓦良格”的主要技

术参数如下:

主尺寸:舰长302米(全长)、270米(水线)、水线处宽35.4米、吃水10.5米

飞行甲板:长300米、宽70米

机 库:长152米、宽26米、高7米

排水量:43000吨(标准) 、55000吨(满载)

动 力:8座КВГ-4型涡轮增压垂直水管自然循环蒸汽锅炉、4台TV12-4型蒸汽轮机、 4轴 200000

马力

辅 机:9座1500千瓦蒸汽轮机发电机组、6座1500千瓦柴油发电机组

最大航速:29节

续航力:8500海里/18节、3800海里/29节

  舰 员:1960名舰员 + 626名航空人员 + 40名旗舰指挥人员

“瓦良格”号原名“里加”号,1990年7月改名为“瓦良格”号,以纪念1904年日俄战争中在仁川

海域被日舰击沉的“瓦良格”号巡洋舰。截至1991年11月,“瓦良格”的建造率已达68%,舰上机

炉舱已安装完毕,电站隔舱接受供电,舰上机械设备也开始试运转。

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代表团回国以后,正式向上级写了报告,建议把“瓦良格”号舰买回来,把工人

请过来,把图纸要过来,把船厂仓库的东西搬回来。

据郑明回忆:代表团分别向不同层面的有关人员汇报了八次,听汇报的人只是听,都不表态,此事

便不了了之。

时间一晃就过去了三年。这三年间,“瓦良格”的话题就像一个气球,一直飘在空中未能落地,不

过那根拴着气球的细线,始终抓在刘华清的手中,没让它飘远。1995年4月,海军司令员张连忠根

据刘华清的指示,在海军装备论证中心(现海军装备研究院)组织召开了一次航母研讨会,目标就

是要引进“瓦良格”。这次会议规模很大,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刘华清和解放军三总部以及国家

部委的有关领导参加了会议。

刘华清在作会议总结时说:5月份你们这些人应该在乌克兰了。但最终干不干航母,要由中央政治局

决定。

会后,海军向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呈送了请示报告。

由于种种原因,中央没有批准这个引进计划。

据时任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副总经理的黄平涛后来在《忆刘副主席二三事》一文中说,他1995年5

月去乌克兰出差,检查从乌克兰引进燃气轮机等项目的合同执行情况。出发的前一天,突然接到通

知,到京西宾馆接受任务,“在京西宾馆,部队的曹刚川同志和贺鹏飞同志向我传达了刘副主席的

指示,增加一项任务:到黑海造船厂考察‘瓦良格’号航母,看看有没有购买的价值。我们接受这

个任务后非常兴奋,刘副主席想造航空母舰了,造船人多年的梦想有可能实现了”。

当时曹刚川正在京西宾馆参加军委扩大会。和黄平涛一起去的还有船总军工局局长胡基政。黄平涛

和胡基政干了一辈子造船工业,给海军造了上千条各种各样的舰艇,最大的愿望是造航母,这次得

到来自中央军委的指令,感觉中国人的航母梦就要实现了。

黄平涛组织出国人员进行了讨论和分工,列出了考察提纲,安排人员摄像、照相和记录。

黄平涛一行到达乌克兰黑海造船厂,对方热情地接待了他们。船厂对“瓦良格”的保护也十分尽心

,即使在工厂发不出工资的情况下,也有人在航母上值班站岗。为了方便他们上船考察,还临时拉

了电线照明。

他们登上“瓦良格”,上上下下看个仔细,胡基政还亲自拍了录像。当时航母的电子设备还没安装

,主要是看动力系统。乌方表示愿意出售,公开场合出价2亿美元,私下里有人和黄平涛“咬耳朵”

,小声告诉黄平涛:如果你们真想买,2000万美元就可以成交。

黄平涛等人考察归来,专门整理了汇报材料,胡基政还根据他拍摄的素材,剪辑了一个录像片,准

备向曹刚川和刘华清汇报。后来不知什么原因,曹刚川和刘华清都没有听汇报,这个事就搁下了。

黄平涛和胡基政不免有些失落。

郑明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说,那段时间,先后有好几拨人前去乌克兰黑海造船厂考察。当时海军的思

路,一是买个半成品,二是自行研制,前一种更适合起步,也符合刘华清的思路。

据黄平涛回忆,1995年10月25日,刘华清到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参观“八五”国防科技预研成果

展览,黄平涛前去陪同。参观结束后,刘华清把黄平涛拉到一边,对他说:“小黄,以后不要再提

航母的事了。”

这显然与高层决策有关。中国与“瓦良格”号航母失之交臂。

中国发展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航母》一书在谈及这段历史时称,政府总理当时在一份关于航母的报

告上批示:“本届政府不考虑这个问题。”

该书认为,自从苏联解体之后,中国面临的安全压力消失,因此采取“和善”的“新安全观”,航

母工程自然被暂时搁置。也有消息称,相关方面研究了改造航母的成本,选择放弃这一计划。

对此,曾任贺鹏飞秘书的海军装备部某办公室主任刘相春有他的见解:“搞航母要具备四大要素:

国家战略、统帅意志、综合国力、技术水平。这四点缺一不可。在过去的40年中,因为这四个要素

不齐备,所以中国没有搞成航母。”

1996年初春的一天,中国船舶总公司船舶贸易公司孙方处长对胡基政说:我刚得到消息,“瓦良格

”要当废铁卖了,咱们是不是把它买回来?

胡基政认为这是好事情,就去向船舶总公司总经理王荣生汇报。王荣生一听,很高兴:咱们把它买

下来,海军用不用以后再说。王荣生顿了一下,又说,这个事得请示一下曹刚川。

此时曹刚川是解放军副总参谋长。胡基政拿起办公桌上的红色电话机,要通了曹刚川的办公室。

王荣生在电话里向曹刚川汇报了想买“瓦良格”的想法。

曹刚川说:你们船总是国企,你们买也是国家买啊!

王荣生说:知道了。放下电话,和站在旁边的胡基政都泄了气。一腔激情化作云烟。

航母是国之重器,副总参谋长也无权拍板。

1996年5月8日,胡基政陪同公司副总经理黄平涛参加海军一艘新型潜艇首艇交接仪式,一同参加仪

式的海军副司令员贺鹏飞在仪式结束后,把黄平涛和胡基政叫到会议室,对他们说:你们能不能把

“瓦良格”买回来?

黄平涛不知道前面的事情,就痛快地说:好啊!

胡基政马上解释道:前几天,我们王总向曹刚川请示过,曹刚川的意思,船总是国企,我们买也是

国家买啊!

贺鹏飞听了有些失望,接着又说:哎!能不能找一个香港的大老板,让他们先买下来?他们有的是

钱。一旦需要的时候,就弄过来。

黄平涛和胡基政都没有接这个话,也没法接。但他们觉得贺鹏飞的这个思路是有价值的。后来发生

的一系列与“瓦良格”有关的事情,无疑都与贺鹏飞的这个思路有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22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1998

主题

7584

帖子

63万

积分

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

阅读权限
230
游币
617752
精品值
2702
热心值
205
分享值
974
在线时间
2830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11-16
最后登录
2024-4-28

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突出贡献优秀版主分享达人皇冠勋章音频组专属勋章黄金会员风度翩翩勋章读书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3-31 15:26:33 | 显示全部楼层
“瓦良格”号航母来中国 --中国航母“辽宁舰”前世真相调查 [上部 -购买航母] 第二章

第二章 曲线买船



要想说清楚“瓦良格”号航母来中国的故事,就必须从大陆第一家真正接触“瓦良格”项目的公司

说起。这家公司名为北京泰信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简称泰信达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及法定代

表人为吴巍。

吴巍是吉林省榆树市人,1968年出生,1988年毕业于榆树市实验中学,1992年毕业与中国金融学

院。

泰信达公司是一家1997年8月才成立的民营公司。这样一家新成立不久的小公司,怎么会和购买“

瓦良格”号航母这样一件大事扯上关系呢?这要感谢一个人,那便是香港创律集团公司董事局主席

徐增平。

关于徐增平,自从“瓦良格”被国家确定在大连造船厂续建以来,有关他的信息真是满天飞。

  我在写“辽宁舰”报告文学时,曾经采访了200多人,其中有一部分人在“瓦良格”号航母来

中国的过程中与该项目有过交集,除了吴巍,还有原华夏证券公司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邵淳、原海

南隆泰源实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宇、原华夏证券公司资产管理部总经理刘素红、原香港达程有

限公司总经理张勇、原(北京)东方汇中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高增厦、原东方汇中公司总经理戴岳

、原东方汇中公司办公室主任王毅民、中国驻土耳其大使馆前大使姚匡乙、中船重工集团公司原董

事长黄平涛、中船重工原总工程师兼军工局局长胡基政、大连造船厂原副厂长唐士源、原国防科工

委办公厅主任马鸿琳、交通部救捞局原局长宋家慧、国家安全部原副部长高以忱、交通银行原监事

会主席华庆山,以及原总参二部北京局局长顾国强等。

为写此书,我曾经试图采访徐增平,但苦于没有他的联系方式。2014年春节后的一天,我去看望我

在潜艇上当水兵时的老艇长、前海军司令员张连忠。他问我:“你最近在写什么?”

我说:“写‘辽宁舰’。”

他说:“我这次在广州见到那个买‘瓦良格’的香港老板了。”

原来,张司令在广州时,退休的南海舰队司令员王永国要请张司令吃饭,王司令对张司令说:“有

个香港老板想见你,你见不见?”

张司令很奇怪:“他见我干什么?”

王司令说:“他听说你当海军司令的时候,是主张搞航母的。他就是买‘瓦良格’的那个老板。”

张司令一听是这么回事,便说:“那就见见吧!”

于是,徐增平参加了前南海舰队司令员与前海军司令员的饭局,并送给张司令一些资料。我对这些

资料很感兴趣,就让张司令拿给我看。张司令刚从南方回来,那些刚带回来的资料就堆在客厅的桌

子上。

“都给你吧!”张司令说。

我一看,有一本书、两个光盘、几张照片。书是《瓦良格迷局》,我有,就没要;照片是徐增平与

一些什么人的合影,大部分人我不认识,也没要;我不知光盘里是什么内容,就把光盘拿走了。

我对这两张光盘寄予厚望,结果让我大失所望。一张光盘是广东一家市级电视台做的关于“瓦良格

”的专题节目,没有对徐增平的现场采访,解说词是我早就熟悉的网上的那些内容,画面也是早就

看过的几张徐增平在乌克兰船厂拍摄的照片,翻来覆去地展示一遍又一遍。另一张光盘是一个级别

不高的干部去拜访徐增平的录像,没有剪辑,没有解说,就是一盘素材,画面效果也很差,关键是

看不出这次拜访有什么意义。也不知徐增平把这种东西当礼物送人是什么意思。

后来我找张司令的秘书衡大鹏处长要徐增平的电话,衡大鹏说:“他给了我一张名片,我看首长对

他不感兴趣,我就把名片扔了!”

我问:“司令对他怎么不感兴趣?”

衡大鹏反问我:“首长说没说徐增平还送给他一包钱?”

我说:“他没说。什么钱?多少?”

衡大鹏说:“应该是港币吧!一个信封装的,很鼓。我没打开看,不知道多少钱。首长让我退回去

。我给徐增平打电话,我说首长不要,你必须取走。后来他派司机来取的。又给首长送来两件衬衣

。等司机走了,我向首长汇报,首长让把衬衣也退回去。我说衬衣不值钱,不值当的。就没退。”

不收礼品,这是张司令的一贯作风,别说是赤裸裸地送钱了,他肯定不会收的。

一个很鼓的信封,能装多少港币呢?我曾收到过一笔5万元港币的稿费,50张千元大钞,装在信封

里,很薄。这次采访,有几个人跟我说过,徐增平出手很大方,我没好意思问徐增平“大方”到什

么程度。都是将军级的人物,以徐增平的办事风格,我估计三万两万他是拿不出手的。我猜测,那

个很鼓的信封应该是10万港币。

衡大鹏从南海舰队退休司令员的秘书那里给我找来徐增平的电话,我怕贸然打过去不礼貌,就给他

发了一个短信:

徐增平先生:您好!我是海军作家李忠效,我从我的老艇长、海军张连忠司令员处找到您的电话。

他还给了我您送他的两个光盘。我去年接受海军首长派的写“辽宁舰”报告文学的任务,目前已采

访一百五十多人(作者注:当时采访尚未结束),各方面的都有,因为没有您的联系方式,没能找

到您。我希望您能接受我的采访,方便时请给我回电。我的资料您可以在网上查到。

4分钟后,我收到徐增平的回复:

收到,可能我正式采访要在年底才可以,之前我们可以先见个面认识一下,应大力宣传辽宁舰强军

梦,唤醒国人加强国防建设才是根本,谢,徐增平。

一晃就过去了半年多,到年底了,该是可以采访徐增平的时候了,于是我于2014年12月10日给徐

增平发了一个短信:

徐增平先生:我是海军作家李忠效,5月8日你曾回复我短信,说到年底可以接受我的采访,不知你

何时有空?

没有回音,也不知他收到我的短信没有。一晃又过去了半年,我于2015年5月16日又给徐增平发了

短信:

徐增平先生:我是海军作家李忠效,两年来,我已完成写航母的书《辽宁舰》(写该舰续建工程)

、《陆上航母》(写舰载机陆上试验训练机场建设工程),马上要写《“瓦良格”来中国》(写购

买和拖带工程)。前期参与此事的主要人员,除了你,大部分我都采访到了,各种说法都有,我也

希望能听听你的一家之言。我看到网上关于你接受媒体采访的报道,不知真假,很多内容与我掌握

的情况不一样,希望与你核实。我的书将作为航母的历史留下来,我希望这部历史能接近真实事件

原貌。如果近期不能接受采访,可否把你的信箱告诉我?我把采访提纲发给你,请你书面回答一些

问题。打扰啦!

仍然没有回音。中国有句俗话:事不过三。因此我没有再联系他。

  我很认真地拟定了一个采访提纲,本来想发给他看看,可我不知道他的信箱。现在我把这个采

访提纲收在书中(参见本书附录一:《本书正文中涉及的有关文件》之一《采访徐增平提纲》),

如果他看到了,想接受采访了,可以按照这个提纲谈一谈,有关内容我将在本书再版时补上。



接着说吴巍。

吴巍喜欢交朋友,便与“瓦良格”项目结缘,并成为这个项目链条上的重要一环。

大约在1997年9月,经朋友介绍,吴巍认识了一位被很多人称为“大师”的人--李×。上个世纪的

八九十年代,是尊崇“大师”的年代,很多有点特异功能和仙风道骨的人都被尊为“大师”。李×就

是在那个时候,因为懂点旁门左道“脱颖而出”的,成为很多高官和大款的座上宾。据说李×没有什

么文化,大字不识一箩筐,除了会写自己的名字,就不会写别的什么东西了。就是这样一个人,也

能成为“大师”。“大师”讲的是天赋异禀,不是文凭学历。

朋友向吴巍介绍说,李ד能力强,人脉旺”,一定会助泰信达公司财源滚滚。吴巍也想借用他的资

源,为公司开展业务提供方便,对李×真诚相待,尊称他为“李叔”。李×对吴巍说,小伙子不错,

泰信达公司有发展前途。并表示了真诚合作的意向。吴巍同意李×加盟泰信达公司。

1998年初,李×将他的朋友陆昆来介绍给吴巍。

陆昆来进入泰信达公司以后,在李×的安排下,为吴巍介绍了一些有实力的商界人物,这些人对泰信

达公司也表示了真心诚意的合作意向。当时吴巍刚刚经商创业,经验不足,看到李×和陆昆来诚心诚

意为泰信达公司介绍关系,吴巍从公司发展的长远考虑,经与李×、陆昆来多次磋商,三人达成了合

伙创业的共识。

1998年6月,吴巍与泰信达公司之前的两家股东协商,签订了“关于转让公司股份的协议书”,对

泰信达公司的股东进行了协议变更,由吴巍、李×、陆昆来各占三分之一的股份。经泰信达公司新一

届董事会决议,由吴巍担任董事长,李×担任常务副董事长,陆昆来担任副董事长,聘任陆昆来为总

裁,李×担任常务执行总裁;并聘任李×为特别高级顾问。董事长、总裁对任何重大事宜做决定时,

必须报特别高级顾问审核。自此,李×取得了泰信达公司的经营管理权,吴巍名义上是泰信达公司的

董事长,实际上已成为李×和陆昆来的助手。

因李×和陆昆来并无实际资金注入,无法办理工商变更登记,按法律规定,吴巍仍担任法定代表人。

大约是在1998年5月,李×介绍吴巍认识了华夏证券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邵淳。吴巍提出能否和华夏

证券公司进行合作,邵淳说,具体业务他不管,只要对华夏公司有利,他可以把具体负责业务的人

介绍给泰信达公司。后经邵淳引见,吴巍认识了华夏证券公司资金管理部副经理兼海南隆泰源实业

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宇。

据吴巍回忆,有一天,陆昆来在闲谈中提及他的朋友、香港创律公司老板徐增平,说他有背景、有

实力,近期暗中“代表国家”出面在乌克兰投标购买了“瓦良格”号航母,影响很大。李×听后很感

兴趣,但不大相信。陆昆来说,日后徐增平来北京,可以介绍给李×认识。

1998年7月下旬,陆昆来告诉李×:徐增平来北京了。李×让陆昆来邀请徐增平来公司谈谈。徐增平

来泰信达公司那天是个周日,吴巍不在公司,李×和陆昆来等人与徐增平见了面。吴巍下午来到公司

,徐增平已经走了。

李×对吴巍说:我们谈得很好,有合作的可能。徐增平暗中“代表国家”出面,在乌克兰投标购买了

航空母舰,需要资金支持,泰信达公司如能参与运作,一定很有意义,对国家、对公司都有利。

吴巍说:这么大的事,需要很大的资金,泰信达公司没有实力参与。

李×说:这是国家的事,资金有办法解决。

过了两天,李×邀请邵淳到公司见面,谈及此事。邵淳对此事不大相信,提出很多疑问。

邵淳说:我想看看材料。

随后,李×让陆昆来约徐增平来公司面谈。并让吴巍通知邵淳、吴宇参加。



邵淳当时正在对华夏证券公司进行全面整顿,事情很多,如果不是要和香港老板徐增平谈“瓦良格

”,他可能就不去了。冥冥之中,也许是命运的驱使,他听说要谈“瓦良格”项目,就放下手中的

工作,和吴宇一起去了泰信达公司的所在地--钓鱼台大酒店。

邵淳上次听到李×对他说“瓦良格”,就不由得心头一动。要想说清楚邵淳为什么会为“瓦良格”而

心动,还要简单介绍一下他的经历和性格。


邵淳祖籍辽宁省庄河县(现庄河市),1944年12月25日出生于北京。1962年考入中央财政金融学

院(现中央财经大学)金融系,1966年毕业,1968年下乡到河北省衡水地区故城县农村劳动;

1970年调入故城县文化馆任美术创作员,1980年到河北省农业银行工作,1984年任中国工商银行

总行计划部副主任,1990年任华能集团财务公司经理,1993年至1999年,先后担任华夏证券公司

总经理、董事长兼总经理。

邵淳是个充满艺术气质的人。他不但喜欢美术,还喜欢舰模,尤其喜欢看军事题材文学作品,像美

国作家赫尔曼·沃克的《战争风云》和汤姆·克兰西的《追踪红十月》等军事题材小说他都看过。

1993年,邵淳在《舰船杂志》上看到一篇题为《“瓦良格”号航母花落谁家》的文章,不由得想入

非非:如果“瓦良格”能“花落中国”该多好啊!

在邵淳为“瓦良格”花落谁家而“想入非非”的两年之后,他又经历了一次“心痛之旅”。

1995年春天,邵淳趁出差的机会登上威海刘公岛,参观了甲午战争博物馆。此时,正值中日甲午战

争100周年,他是怀着一种探秘的心情来到刘公岛的。在他的印象中,中国自明代以来,海军一直

处于积贫积弱的状态,长期有海无防,因此才会有甲午海战的惨败和北洋水师的全军覆灭。但是他

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对中国海军近代史并不了解。当时的中国海军是亚洲第一,世界

第六(也有说第七),那艘在甲午海战中沉没的“镇远舰”,排水量为7220吨,航速为15.4节,续

航力为4500海里/10节,战斗人员编制为329-363人。这样大的战舰,当时全世界都不多见。100

年前中国海军的装备实力让他感到震撼。然而中国海军最终还是战败了,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清

朝政府被迫与日本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使中华民族陷入苦难的深渊。

此次刘公岛之行,让邵淳增强了历史知识,也让他感到心痛不已。一个国家,没有像样的装备不行

;有了装备,没有训练有素的将士也不行;有了训练有素的将士,没有坚强的领导层和人民群众做

后盾更加不行。今日中国已经不是100年前的中国了,历史的悲剧绝不能重演。可是,自己不是将

士,不是国家领导人,能为国家做点什么呢?

让邵淳没有想到的是,在那次“心痛之旅”三年之后,他又遇到了一件更让他心痛的事情。

1998年5月13日至16日,印度尼西亚爆发了针对华人的“五月骚乱”,近1200名华人遇难,上百

名华人妇女遭强暴。当时邵淳和他的部下、华夏证券公司全资子公司海南隆泰源实业投资公司董事

长吴宇,以及北京泰信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巍、总顾问李×在北京一家饭店吃饭,他们从中

央电视台播报的新闻中看到了“印尼排华事件”的消息,为华侨在印尼的遭遇感到痛心,甚至义愤

填膺。邵淳说,美国遇到突发事件,总统就会问:“我们的航母在哪里?”中国要是有一个航母战

斗群在印尼那里就好了,一是可以对印尼的暴徒产生威慑,二是可以用航母把华侨接走。

可是,中国的航母在哪里呢?

也许是命运的安排,印尼排华事件两个月之后,一桩与“瓦良格”航母相关的生意,真的找上门来

了。



邵淳在泰信达公司里见的,除了吴巍、李×和陆昆来,还有两个陌生人,一个西服革履的高个子男人

,一个穿陆军军装的上校军官。

通过李×的介绍,邵淳得知,高个子叫徐增平,是香港创律公司董事局主席;陆军军官叫庄立祥。为

了证实自己的身份,庄立祥还郑重其事地拿出他的军官证给邵淳看。

徐增平对邵淳等人谈起他买“瓦良格”号航母的情况。

徐增平说,这个项目是军方具体负责。他是“代表国家”暗中出面依民间商业形式运作。这是为国

家、为民族做的一件大事……

邵淳说:重要性我都知道,这个船我听说过。但是为什么要你来办这个事?

徐增平说:买航母这是个秘密的事情,不能公开买,不能以国家的名义买。要以国家的名义买,那

就贵了,我们作为小公司,名义上就是买回来改成赌船,这是小生意。乌克兰现在反正卖不出去,

我们买就比较便宜。

邵淳问:你买多少钱?

徐增平答:2000万美金。

“2000万美金?”邵淳深感意外。

“是的,2000万美金。”徐增平说。

“你这个价钱买航母,我有疑问。美国的‘尼米兹’级航母几年前的造价是33亿美元,这是对外公

开的。33亿美元和你这2000万美元相比,差距太大了!”邵淳说,“当然,你没有它大,你这是6

万吨,人家那是9万吨;你这没造完,人家那造完了。但你算他三分之一的钱行不行?五分之一的钱

行不行?十分之一的钱行不行?你毕竟造了三分之二了,你怎么会是2000万美元?说不过去啊!”

徐增平和庄立祥对邵淳如此了解航母造价的情况感到吃惊。

徐增平解释说:这个船虽然说是造了三分之二,实际上后来停工以后,又把船上很多的设备拆下去

了,电缆都割走了,现在是当废铁卖的。

“还有一点我不明白。”邵淳说,“既然是国家的事情,那国家有的是机构部门可以办,怎么会找

到你们呢?再说了,如果是2000万美元,这对国家来说,算什么呀!一个小芝麻粒儿啊!”

徐增平解释说:是国家的事,国家很多部门可以办,但是不管哪个部门出面,都代表国家,那就成

了国家对国家了,那乌克兰就会狮子大开口了。另外,这个项目有“三性”:重要性、紧迫性、保

密性。尤其是第三条,要严格保密。为了不让国外情报机构觉察,在船到之前,不能按正常渠道安

排资金,资金的每一个环节必须与国家和军方无关。只有通过我们这样的不起眼儿的公司,偷天换

日给它弄过来。船到之后,国家自然会给予解决。

邵淳问:你有没有红头文件啊?

徐增平说:此事属于高度机密。不过前期只能以海上娱乐城项目运作,时机成熟时军队回接手的。

现在的困难是资金紧缺,时间很紧,一旦资金不到位,造成与乌克兰方面的合同违约,担心航母落

入印度、台湾之手。

最后,徐增平又说:别看这个船是花2000万美元拍下来的,实际上要打点各种关系,暗中花了不少

钱。现在需要办理相关的手续,如澳门政府的批文、进口许可证等,因此急需2000万元人民币,希

望你们能否考虑,先以借款形式支持一下,待办完航母项目前期手续后,再谈下一步的合作?如果

你们不想参与后期运作,我可以按时归还借款。

邵淳此时的心情有些矛盾,内心希望徐增平的话是真的,毕竟他对航母这个事情太有好感了,但是

徐增平的话又不足以让他相信,顶多是半信半疑。

邵淳问:你们怎么证实这个事啊?

徐增平说:我们有投标的文件,我们已经搞掂了。这个事情很敏感,机会也难得,是利国利民利军

的大事,一开始我也不敢接,既然接了,就得做好。现在资金有点缺口,也不多,就2000万人民币

,看你能不能帮帮?过了年就能回来,我就用半年左右。

邵淳心想,钱倒不多,时间也不长,就说:你们把中标文件拿来,我先看看文件吧!

徐增平说:文件在香港,需要回香港去拿。

可能是为了说明此事的可靠性,徐增平还特地介绍和他一起来的上校军官庄立祥:他是我们公司的

副总。在公司里头,我领导他;在航母的事情上,他领导我。我听他指挥,还监督我。

庄立祥还客气了一番。

第一次见面,就这样结束了。

邵淳后来回忆说:“第一次见面,对徐增平的感觉并不太好,说话口气很大,吹吹乎乎的,很张扬

,就像广东那边的暴发户的感觉。这些年我也接触了一些商场上的人,徐增平这种人,可靠性上要

大打折扣。庄立祥给我的印象比较好,一种知识分子的样子,话不多,待人很谦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22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1998

主题

7584

帖子

63万

积分

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

阅读权限
230
游币
617752
精品值
2702
热心值
205
分享值
974
在线时间
2830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11-16
最后登录
2024-4-28

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突出贡献优秀版主分享达人皇冠勋章音频组专属勋章黄金会员风度翩翩勋章读书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3-31 15:27:55 | 显示全部楼层
瓦良格”号航母来中国 --中国航母“辽宁舰”前世真相调查 [上部 · 购买航母]第三章

第三章 暗度陈仓



过了一个星期,徐增平和庄立祥一起,把中标文件给邵淳送来了。

文件一共有十几份,一套俄文版,一套英文版,还有一套中文版的非正式文件,是香港的翻译公司

翻译的。邵淳对这些文件的第一感觉:很正规,如果是做假,也是做得天衣无缝。

这些文件出自不同的部门,有的打印在公文纸上。邵淳注意到一个细节:其中有两份俄文文件上边

的文件头,不是俄文,是乌克兰文。邵淳学过8年俄文,时隔多年,虽然已经看不懂俄文文件的全部

内容,但他能分辨出俄文与乌克兰文的细小区别。比如俄文的“И(ǔ)”,乌克兰文为“Ї(ï)”

,有点像英文字母,只是变了形。他知道,在苏联解体之后,乌克兰将乌克兰文恢复为官方语言的

时间并不长,如果是文件造假,不一定能做到这么细致的程度。在香港做英文版的假协议很方便,

做俄文版有一定的难度,做乌克兰文版就更难了,也不会有人注意到这个细节。文件上写的成交价

还真是2000万美元!

邵淳对此事的真实性不再表示怀疑,这才兴奋起来:他妈的!这事儿太好了!对中国来说,这不是

天上掉馅饼吗?应该支持!

邵淳是一个具有爱国情怀的人。这种情怀是一种感情,也是一种力量。这种力量蕴藏得久了,就会

在某个时候爆发。“瓦良格”项目,给了邵淳一个展示爱国情怀,表现爱国力量的机会。

据吴巍回忆,当时他们在一起议论购买航母的事,认为这件事有三大意义:一是买回来,国家要了

,最好,等于帮助国家办了一件大事;二是国家不要,把它拆了,卖设备,卖钢铁,也可以赚一大

笔钱;三是起码不会落到台湾和竞争国家手里。从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都很好。从项目上讲

,是个好项目。

可是,华夏证券公司怎么支持“瓦良格”项目呢?邵淳动了一番脑筋。

邵淳对李×和吴巍说:既然购买航母是国家的事,也是个好项目,应该想办法支持。但华夏公司支持

这个项目必须经过董事会讨论通过,无法保证徐增平提出的保密要求,可以初步考虑由吴宇的隆泰

源公司暗中出面支持。

邵淳为什么要让吴宇来做这件事呢?第一,他是部队家庭出身,政治上可靠;第二,他掌控的隆泰

源公司有钱;第三,可以不须经董事会讨论,以达到“保密”的目的。

吴宇,1966年1月出生,大学毕业后曾在国家民政部工作,1993年进入刚刚成立不久的华夏证券公

司工作,时任华夏证券公司资产管理部副总经理兼海南隆泰源实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邵淳选择

他来介入“瓦良格”项目,隆泰源公司是华夏证券公司在海南注册的一家全资子公司,注册资金为

1500万元人民币。

吴宇无疑是运作“瓦良格”项目的最合适人选。

由于要对外“保密”,不能泄露国企的身份,另外当时邵淳对徐增平还不十分了解,在没有看到能

证实徐增平“特殊使命”的上级文件的情况下,邵淳比较谨慎,他对李×说:为防范资金危险,华夏

暂时还不能直接向徐增平提供借款。

李×说:陆昆来对徐增平很了解,航母项目也很有意义,运作成功后,对国家、对公司都很有利,因

此我想出面支持徐增平。既然隆泰源公司不能直接向徐增平提供借款,能否向泰信达公司提供借款

?由泰信达公司出面支持徐增平,出了事我可以负责。如果徐增平不归还泰信达公司借款,后期合

作失败,由泰信达公司直接对隆泰源公司承担还款责任。

考虑到徐增平的“特殊使命”及“瓦良格”项目的意义,邵淳出于对李×的信任,就原则上同意了李

×的建议。

1998年8月初,在李×的主持下,泰信达公司与徐增平、庄立祥进行了具体磋商,由泰信达公司与徐

增平签订了协议书,确定先给予徐增平2000万元人民币借款支持,待“瓦良格”项目前期手续办理

完毕,并取得澳门政府的批准,再商谈下一步的合作。

协议签订后,李×指定陆昆来具体负责与徐增平的联系及办理资金的交接手续等,吴巍具体负责同隆

泰源公司的联系及办理借款手续等。

1998年8月7日,隆泰源公司向泰信达公司提供了2000万元人民币的借款。经李×决定,泰信达公司

于1998年8月27日前,先后分两笔共支付给徐增平2000万元人民币,用于“瓦良格”项目前期工作

的费用。



邵淳后来得知,徐增平在找到他之前,曾经找过很多机构融资,其中包括海南人民银行、国泰证券

公司等,都没结果。最后拐了好几道弯儿,才找到邵淳。

邵淳后来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说:“当时公司事情特别多,正在搞内部整顿,没精力管这个事。以为

支持他们一下就完了,2000万借款都没要利息。徐增平说,钱付清,船就往回拖,路上要走三个月

,顶多半年钱就回来了。当时公司的资产将近100个亿,拿出2000万支持一个自己喜欢、国家需要

的项目,时间又不长,真没太当回事。”

邵淳给徐增平的条件太优越了!既没有要求借款方抵押什么,也没有要求借款方找人做担保。估计

在这个世界上,再也找不到如此慷慨的借款人了。

据吴巍回忆,大约在1998年9月初,徐增平带着有关“瓦良格”项目的标书、购船合同、进口许可

证、录像带等详细资料来到泰信达公司,向李×通报说,在泰信达公司提供的资金支持下,前期工作

已经完成,“上级领导”对泰信达公司的支持很满意,希望继续给予支持,将航母拖回来,为国家

做贡献。

李×听后更加坚定了支持徐增平运作“瓦良格”项目的决心。这时徐增平又提出,现在只需6000万

元人民币就可以将航母拖回。否则,资金缺乏,时间拖长,怕生变故。为此,李×又邀请了邵淳、吴

宇到泰信达公司与徐增平共同商谈。

邵淳听说徐增平还要再借6000万元人民币,心中有些不快,感到挺恶心的:这不是“钓鱼”么?

邵淳与徐增平初次见面是在钓鱼台宾馆。钓鱼台因800年前金章宗多次在此钓鱼而得名。邵淳则在

这里被徐增平施展了商场上的“钓鱼”,如同谶言。

商场上的“钓鱼”行为是商人很忌讳、反感的事情,事关诚信和人品。邵淳想:如果你真需要8000

万,可以一次说清楚啊!邵淳开始对徐增平有戒心了,并考虑这件事还要不要继续做下去?如果不

做,那2000万人民币就扔了。对于华夏证券公司来说,多2000万,少2000万,不是什么大事,那

时华夏证券公司每年的利润将近10个亿。可是如果不做,这个航母就没了,可惜了。

做还是不做?邵淳有些犹豫不决。

徐增平见邵淳的态度不积极,就向邵淳解释说:原来计划得挺好,结果赶上香港金融风暴,别人欠

我的钱收不回来了。怎么办?乌克兰那边的钱还得付啊!

邵淳沉思不语。

徐增平看出邵淳犹豫不决,就对他说:邵总,你有什么要求可以提。

邵淳问:你们可以给什么条件?

徐增平说:首长已经说了,你对我们很支持,你要不要一个军队的军衔?首长说,可以给大校军衔

,将官给不了。按你对国家的贡献,可以给将官。但将官就不在他那权限了。

邵淳说:我不要。军人受纪律约束,我这人不愿受约束。我在地方挺好。

徐增平说:知道你不缺钱,就不说钱的事了。我可以通过关系给你办一个单程签证。

邵淳问:办一个“单程”干什么呀?

徐增平说:将来有什么情况,你需要出去,随时就可以走。

邵淳说:我能有什么事?我不想到国外去。到国外我活都没法活。特别是这个船,本身是好事,有

什么必要?如果非要问我有什么要求,我要求你们要专款专用,把项目赶紧完成,尽快把船拖回来

,把钱还给我们。

多亏了邵淳没有要那个单程签证,如果要了,到后来上级来调查他的时候,就是跳进黄河洗不清了



邵淳此时的心情很矛盾:尽管徐增平的“钓鱼”行为让他很反感,可又一想:万一他真的就缺这

6000万呢?也许再支持他一下,事情就办成了。

对于邵淳来说,他太想把那个“瓦良格”号航母买回来了!不过邵淳现在比较慎重了,就对徐增平

说:“6000万,不是个小数目,你用什么做抵押?”

徐增平回答:我没有什么可以做抵押。我在澳门成立了一个公司--澳门创律旅游娱乐有限公司,

你们可以占有这个公司的股份。

邵淳觉得,这倒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再借6000万人民币给他,共计8000万人民币,不到1000

万美元,澳门创律公司的资产就是这个2000万美元的“瓦良格”了,就说:如果这样的话,8000

万人民币,占公司一半的股份了。

徐增平说:我们占51%,你们占49%,怎么样?

邵淳觉得可以。他答应再借6000万元人民币支持这个项目,继续由泰信达公司出面与徐增平合作,

他和吴宇都不出面。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到目前为止,华夏证券公司(隆泰源公司)与泰信达公司之间的关系,仍然是

借贷关系。“瓦良格”项目,仍然是由泰信达公司与徐增平合作。邵淳本人并不想从这个项目中得

到任何好处。不过从这时开始,“瓦良格”已经成为他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邵淳后来得知,“瓦良格”项目徐增平已经操作了很久。

笔者为写此书,收集了一些材料,有关徐增平的报道很多,经过梳理,我发现大都是你抄我,我抄

你,真正采访过徐增平的记者很少,到2015年我开始动笔写这本书时为止,反映核心内容的大约只

有这么几篇:

2011年9月30日《济南时报》:《徐增平:买回“瓦良格”的山东人》。

2014年9月19日《威海日报》:《“我只有一件事高调,爱国!”──访香港创律集团董事局主席徐

增平》。

2015年5月1日香港《南华早报》:《中国成功收购航母的“不幸功臣”──徐增平》。

其它内容大同小异的报道,基本上都是根据这几篇报道衍生出来的。

据媒体报道,徐增平祖籍山东烟台,1952年4月出生于潍坊,1971年参军在济南空军服役,1973

年调到广州军区体工大队篮球队。1982年因走私文物换取收录机,被广州军区法院以“倒卖文物罪

”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半,1983年作为战士复员。

据媒体评论,多亏他被文物贩子骗了,他走私的文物是赝品,否则他的罪名就大了,起码要判十几

年。不过此事给他的心里留下了很深的阴影。

徐增平下海以后,开了一家“皮包公司”,他所采取的经营方式就是利用各种手段到处借钱,拆东

墙补西墙。一位了解他的朋友劝他:纸里包不住火。徐增平不以为然,他提出一个“竹子生长理论

”:竹笋从地里出来,外面包着一层皮,这层皮就是纸。纸里包的不都是火,也有笋。你看那竹笋

,过几天长一节,过几天长一节,不断成长。我是拆东墙补西墙,可我永远有墙!

徐增平的朋友被他驳得哑口无言。

徐增平下海的头几年,就是靠他的“竹子生长理论”熬过来的,据说没赚什么钱,但是他却能够通

过关系,于1988年携妻子一起移居香港,创办香港创律公司。公司在香港,主要生意还是在大陆。

后来,通过贸易赚了钱。他在香港买楼买地,一下成了“大老板”。

那么,徐增平是怎么和“瓦良格”号航母摽在一起的呢?目前见诸媒体的说法有多个版本:

《济南时报》的《徐增平:买回“瓦良格”的山东人》(以下简称《山东人》)一文是这样说的:

1997年10月下旬,身为香港创律集团董事会主席的徐增平看到一则路透社的消息:《乌克兰拟出售

一艘未竣工的航母》,报道称,“因为乌克兰同俄罗斯就履行苏联时期合同的谈判宣告失败,前苏

联曾向这个项目投入了5亿美元的资金,但1991年苏联解体以后,这个项目就搁浅了。由于俄罗斯

缺钱,乌克兰只好被迫寻找外国买主。”得知消息的徐增平马上赶赴乌克兰,声称要将其改造成一

个大型海上综合旅游设施——包括舞厅、旅馆和博彩设施等,日后将其停泊在澳门附近海域。

香港《南华早报》的《中国成功收购航母的“不幸功臣”──徐增平》(以下简称《“不幸功臣”》

)一文是这么说的:

徐增平接受《南华早报》独家采访时透露,贺鹏飞当时对他说,对中国海军而言,可以购买一艘现

成的新航母,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此前已有两名香港商人拒绝了要求,使徐增平成为唯一

的人选。

  徐增平表示,当时贺鹏飞深情地握住他的手说:“为了国家,为了军队,我拜托你,一定要把

它(航母)买回来!”他当时大受感动,完全被贺鹏飞说服了。

上文说徐增平关注“瓦良格”是因为看了路透社的消息,此文又说是受了贺鹏飞的委托。这还没完

。据该文介绍:徐增平说,这项交易的“幕后老板”是姬胜德。

姬胜德是何许人?姬胜德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姬鹏飞的儿子、原解放军总参谋部情报部部长

。1999年,姬胜德因涉及厦门远华走私案和出卖军事情报谋取暴利两千多万元,解放军军事检察院

以受贿罪、贪污罪及挪用公款罪等多项罪名提起公诉,解放军军事法庭一审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

行。姬胜德不服判决,提起上诉,高层认为他在被捕后能主动交代问题,积极退还赃款,并揭发其

他人的违法乱纪行为,有立功表现,终审判决改为无期徒刑。

就连炮制这篇报道的《南华早报》记者也不无遗憾地写道:

参与策划此次秘密行动的两名高级军官都已无法解答:贺鹏飞中将于2001年去世,当时距航母拖回

中国尚有一年。另一个重要人物──当时暗地里协助徐增平的前解放军总参谋部情报部副部长姬胜德

,也于2000年因贪腐罪名而被军事法院判处死缓,后改无期徒刑。

徐增平更是不无遗憾地说:我只能说,我很倒霉……因为参与交易的重要高级军官不是已经死了,就

是被抓了。

鉴于这种情况,我当然不能只听徐增平先生自说自话,会尽量寻找一些旁证来证明徐增平所说的内

容是否属实。



有一种观点认为,历史就像一个被打碎的陶罐,即便是把它恢复成原样,也不再是原来的那一个了



所以,我在这里写下的这段关于“瓦良格”来中国的历史,只能是尽量接近事件的原貌,读者没必

要完全相信,最好用自己的头脑去分析一下,得出自己的结论。

根据目前我掌握的资料,《济南时报》是最早报道徐增平购买“瓦良格”事迹的国内媒体。该报

2011年9月30日刊登的《徐增平:买回“瓦良格”的山东人》一文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徐增平购买“

瓦良格”的经过。

《山东人》一文这样写道:

  徐增平初步搜集到乌克兰对购买“瓦良格”号提出四个条件:首先要提供由一流银行开出的资

信证明,证明公司在银行有5000万美金(本书作者注:另有报道说是2000万美元)以上的存款,

而创律集团当时的银行存款只有大约3000万港币;其次必须证明购买这艘航母不做军事用途;同时

这个商业项目要获得国家级批准,并且还要获得目的港所在国家签发的进口许可证。

  了解清楚这些,徐增平迅速做出决策,公司人员兵分四路马上开展工作:第一路马上派手下赴

乌克兰进行初步接触;第二路寻求多种可能,满足乌克兰方面提出的有进口许可证等方面的条件;

第三路利用多种渠道,筹集资金,保证资信证明符合要求;第四路在北京设立临时办事机构,沟通

多种关系,搜集各个方面的信息。

可以想象得出来,这是一项大工程,徐增平指挥“公司人员兵分四路”开始工作,肯定像一个运筹

帷幄的作战指挥员。当然,他自己也必须亲自出马。尤其是“利用多种渠道,筹集资金”,更是一

场硬仗。

徐增平要买的这艘报废的航母,虽然对方要价只有2000万美元,但对于一个私企老板来说,却是一

笔巨款。当时美元与人民币的汇率是1:8以上,2000万美元就是1.6亿多人民币。航母停靠在黑海造

船厂的码头上,距离中国有上万海里,把它拖回来还要花一大笔运费。在当时亚洲金融危机的大背

景下进行融资,绝非易事。

《山东人》一文接着写道:

1998年1月24日,农历除夕,创律集团筹集的资金全部到位,香港汇丰银行开出了5000万美元的存

款证明。这时离2月1日乌克兰要求的最后日期只有一周时间了。这一天,徐增平带着200万美金现

钞,先飞回山东老家陪父母过年。大年初一又从济南飞到北京,年初三登上飞往莫斯科的班机,再

转机飞基辅。

1998年1月27日,徐增平从基辅登上了开往尼古拉黑海造船厂的火车。来到船厂后,在厂长陪同下

,徐增平和助手登上“瓦良格”号,考察了全船。“瓦良格”号簇新完整的舰体,精密的结构布局

,每一样都让徐增平购舰的决心更加坚定。尤其是那四个巨型发动机,每个造价就要2000万美元。

接下来四天时间,徐增平的时间都被两样东西占据着:一是说话,二是喝酒。朋友说,后来徐增平

曾经告诉他们,那四天他是泡在伏特加中的,一顿饭十来个人,一喝就是几十瓶伏特加,感觉每个

毛孔排出的汗水都是伏特加。零下20多度严寒中,开着门窗,还满身大汗。就是在这种气氛中,徐

增平赢得乌克兰所有官员的信任和好感。其中一位负责人私下对徐增平交了底:“我们一定给你最

优惠的价格。”

我大段引用别人的文章,主要是想指出文章“失真”的内容,帮助读者正本清源。比如上面这段文

字,在时间上就存在瑕疵,公历和农历的时间不对应,那年的农历除夕是1998年1月27日,而非24

日。另外,“尼古拉”应为“尼古拉耶夫”。那是船厂所在城市的名字。

接下来的情况,文章所说也与事实不符:一是关于拍卖的时间,二是关于航母的图纸。文章说,谈

判进行得很顺利,初步定价在1800万美元,后来徐增平要求要把图纸带走,就又追加了200万美元

,最后以2000万美元达成协议。

我从有关资料中发现,媒体的报道存在很多问题,不知是徐增平的错误还是媒体的错误。比如在香

港《南华早报》发表的《“不幸功臣”》一文所附《中国秘密航母交易:大事回顾》,与《山东人

》披露的拍卖时间就不一致。“大事回顾”是这样记载的:

1998年2月1日 ──徐增平带着文件、200万美元现金及一批中国酒品再赴基辅

1998年3月19日(实为3月17日--笔者注) ──徐增平中标,以2000万美元收购航母

从这个“大事回顾”来看,徐增平从带着文件、现金去乌克兰,到中标,一共47天,而非《山东人

》一文所说的17天。

据《山东人》介绍,徐增平到达船厂后,“接下来四天时间,徐增平的时间都被两样东西占据着:

一是说话,二是喝酒。”谈判结束十天后乌方变卦,通知徐增平“瓦良格”号将在三天后通过公开

拍卖的形式正式拍卖。从文章提供的时间看,4天+10天+3天=17天,这个时间与“大事回顾”相

差了20天。

我之所以如此“较真儿”,是因为记录一段历史,澄清一段历史,只有“较真儿”才能辨别真伪。

我尽可能把我“考证”的结果留下来,供后人参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22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1998

主题

7584

帖子

63万

积分

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

阅读权限
230
游币
617752
精品值
2702
热心值
205
分享值
974
在线时间
2830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11-16
最后登录
2024-4-28

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突出贡献优秀版主分享达人皇冠勋章音频组专属勋章黄金会员风度翩翩勋章读书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3-31 15:34:08 | 显示全部楼层
"瓦良格”号航母来中国 -- 第四章 步步惊心



本来双方已经谈好,华夏证券公司出资8000万元人民币,由泰信达公司持有澳门创律公司49%的股权。可是过了几天,徐增平又提出:泰信达公司以8000万人民币持有澳门创律公司(“瓦良格”号航母)49%的股份,太多。还是进行整个项目合作,泰信达公司占49%,香港创律公司占51%。

徐增平利用邵淳对这个项目的“情有独钟”的弱点,开始“得寸进尺”了。

徐增平说:拖船都联系好了,过土耳其海峡手续也办完了,只要一交钱,航母就可以拖回来。再说我忙了半天,也得赚点钱吧?

在商言商,徐增平要通过这个项目赚点钱,是可以理解的。再说了,华夏证券公司和泰信达谁也不可能跑到乌克兰去办理此事,那就让徐增平去跑吧!邵淳认为,既然是“国家的事”,原则上同意继续给予支持。

1998年9月12日,在李×的主持下,泰信达公司与徐增平进行了正式谈判。徐增平一开始将澳门创律公司的总资产估值为1.2亿美元。李×和吴巍没有同意。澳门创律公司的全部资产就是一条报废的航母,买船的钱是有数的,2000万美元,一条2000万美元买来的破船,一下涨价到1.2亿元,是任何人都不能接受的。就是再加上徐增平前期在乌克兰“疏通关系”花的钱和将要产生的拖带费、停泊费、过海峡费、物资供应费等等费用,也不可能溢价6倍啊!

经过几个回合的谈判,最后双方将澳门创律公司的总资产估值为6000万美元,并在由陆昆来起草的股权转让协议上签字。协议规定:以航母到达澳门或中国海域200海里所需费用6000万美元计算,徐增平转让其持有澳门创律公司98%股份(另外2%股份为庄立祥持有)中的50%(即澳门创律公司49%的股份)给泰信达公司持有,泰信达公司承担费用支出2940万美元;泰信达公司先支付6000万元人民币给徐增平用于航母项目的费用支出,余额在船到达澳门后60天内付清,船到达澳门前所需的剩余费用由徐增平负责筹措。

我在写作本书时,找到一份由徐增平签字的文件,从中可以看出徐增平的手段。

航空母舰“瓦良格”号总成本分析

(以该航空母舰被拖运至目的地为澳门、香港或中国200海里以内海域)

1、购买成本:贰仟万美元(USD20,000,000)

2、投标文件准备及研究费:陆佰万美元(USD6,000,000)

3、各类顾问费:壹仟伍佰万美元(USD 15,000,000)

4、运费、保险费、码头费及有关手续费:陆佰万美元(USD6,000,000)

5、行政、公关、备航及财务费:壹仟叁佰万美元(USD 13,000,000)

共计:陆仟万美元(USD60,000,000)

徐增平(签字)

邵淳认为,徐增平在乌克兰“疏通关系”,可能会花一些钱,但不会像他说的那么多,但是到底花了多少,谁也说不清楚。如果参照美国“尼米兹”级航母33亿美元的造价,6000万美元相当于“尼米兹”的5%,还是划算的。

由此可见,徐增平花2000万美元购买的“瓦良格”号航母(只预付了200万美元订金),还没有离开乌克兰的黑海造船厂,卖出半条航母,就开始赚钱了,另外还赚下了半条航母的物质资产。毫无疑问,徐增平做了一笔注定不会赔本的买卖。

对此,邵淳并不在意。他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把事情搞成,尽早把“瓦良格”从乌克兰黑海造船厂拖回来。

吴宇在接受笔者采访时就说:“我在商海里面闯荡这么多年,徐增平算得上是一个对手中的‘高手’。”

1998年9月18日,隆泰源公司向泰信达公司提供6500万元人民币的借款,经李×决定,泰信达公司分别于1998年9月18日和28日,支付给徐增平6000万人民币。加上此前支付的2000万人民币,泰信达已给徐增平汇去8000万人民币了。

据吴巍回忆:“当时大家都觉得‘瓦良格’号航母值6000万美元,所以我也没有和徐增平讨价还价。”

据吴宇回忆:“6000万美元是泰信达认可的,我都不知道怎么回事。一开始我们没想要那个船,我们只是借钱支持他们干这个事儿。”

实际情况是,6000万美元是邵淳认可的,邵淳只是让吴宇负责筹款,并没让他参与具体的运作,运作是由泰信达公司负责。即便如此,我还是要说,邵淳是一步步走进徐增平给他挖的坑里,这个过程可谓“步步惊心”。





尽管泰信达公司与华夏证券公司(隆泰源公司)是借贷关系,但钱是华夏证券公司出的,邵淳不能放手不管。他心里清楚,一旦徐增平那边出了问题,泰信达是没有能力偿还这笔债务的。因此他特别关心“瓦良格”项目的动态。

自从有了“瓦良格”这个项目,邵淳的生活就完全变了样。

当时他每天的工作特别忙,主要是他发现公司内部存在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如果不及时纠正,将会影响公司的发展。

1993年初,他到华夏证券公司来的时候,公司还处于创业阶段,大家都想把公司搞好,齐心协力干工作,每天虽然很累,但很快乐。到了1996年,公司盈利多了,情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以前总公司的人下去,吃饭都是上大排档,喝啤酒。1996年以后,吃饭全变成鲍鱼、燕窝、鱼翅了,喝洋酒。而且饭后都有安排,除了唱歌跳舞,晚上回到房间,小姐就来了,说是接待人员安排的。邵淳每次遇到这种情况,就立即把小姐赶走。他认为:我不能胡来,我要是一胡来,下面就更乱了。

到了年底,报表一出来,应该有多少利润,邵淳心里是有数的,结果比他预估的要少,要差一倍左右。

这时他也听到一些反映,从1996年开始,各分支机构的老总,包括总公司的一些人,生活越来越奢侈,包、皮带、鞋子、衣服,什么东西都是名牌,汽车最低也是奔驰、宝马,有的还是法拉利。甚至有的领导,染着红头发招摇过市。

1997年,问题越来越严重。华夏证券公司是大公司,发行的股票特别多。当时股民买股票是全额交款,然后再抽签。这是很大一笔钱。抽了签马上要清算,把款打到交易所去。可是有的人说,钱不够,要透支。邵淳奇怪:不对啊!钱怎么会不够?

后来他就注意看报表。到1998年初的时候,他拿华夏证券公司和申银万国证券公司作比较。这两家公司人员差不多,机构数量差不多,开户数差不多,交易量差不多,那股民的保证金也应该差不多。但是华夏证券公司的股民保证金比人家差30多亿!邵淳认为,肯定是下面系统性的瞒报,大范围的瞒报。

邵淳还发现,公司的自营交易越来越不透明。所谓自营交易,就是二级市场为自己做的股票。

邵淳觉得要出事了,一旦出事,不知道要逮多少人。他下决心进行整顿。

1998年7月10日早上9时,华夏证券公司向全国的93家分支机构发出一个总部命令,文件编号为“110”。文件规定各营业部、分公司在48小时内,上报总公司六大方面情况:在各银行、金融机构的账户;自营仓位、A账户;购买的车辆;因公、因私护照;实业投资等。文件规定:如实上报者,一切问题由总公司负责;不报或者谎报者,责任自负;如有隐瞒一经发现,将视为违规行为,若进一步发现有违法行为将移送司法部门。

这是邵淳清理整顿公司的一个大动作,后来被人称为“110风暴”。

通过这次大规模整顿,一下收上来26000个A账户,这都是原来总公司不掌握的。并一下收出来30亿资金,正好和邵淳感觉比申银万国证券公司少的30亿保证金相吻合。

这次整顿,消除了公司隐患,也挽救了一大批干部。如果让他们继续发展下去,不知要捅多大娄子。

当时华夏证券公司在全国各地的员工共计4000多人,总公司就有几百人,每年公司运作的资金达100亿人民币,邵淳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公司内部管理上。

但是即便公司再忙,他也没有减少对“瓦良格”项目的关心。在他看来,公司的事情和国家的事情想比,那都是小事。他几乎变成了“航母发烧友”,每天的工作之余,都在研究航母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他老是觉得这件事哪里有点不对劲儿,心里不踏实。于是他开始在暗中了解徐增平所说的情况是否属实。

邵淳通过时任总后财务部副部长的同学约到了总参的一位领导,邵淳询问关于国家购买乌克兰报废航母“瓦良格”的事情,这位领导说:徐增平这个人我没有听说过。“国家行为,民间操作”这个政策也没听说过。至少我没参与研究这个政策。不过,现在骗子很多,你要当心,别上当受骗。

这让邵淳心里更不踏实了:船是真的,民间操作是假的,这怎么弄啊?

多年以后,邵淳才得知,1998年3月17日徐增平在乌克兰中标以后,有关部门向上级汇报了有关情况,结果捅了“马蜂窝”,有关部门切断了与徐增平的联系。








1998年国庆节期间,徐增平为庆祝香港创律公司成立10周年,在香港举行系列庆典活动,其中包括盛大的酒会、演出等。邵淳、李×、吴宇、吴巍应邀到香港参加庆典活动。邵淳也想借此机会考察一下徐增平的公司,再问问他关于“瓦良格”的事情。

徐增平的香港创律公司并不大,庆典活动却十分隆重奢华。参加酒会的重要嘉宾,每人一个500克重的纯金纪念牌,按当时的黄金价格折算,大约价值5万人民币。不算其它花销,仅纯金纪念牌一项,当时就花销二三百万人民币。邵淳没要他的那个金牌。



邵淳参加香港创律公司成立10周年庆典

  左起:邵淳、徐增平、张勇(张勇提供)

邵淳和李×、吴宇、吴巍考察了香港创律公司。香港达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勇应邀参加陪同。

徐增平的香港创律公司设在香港世贸中心大厦内,一共租了两层楼面,总共有1000多平方米。

徐增平的办公室非常大,大约200平方米。屋内有多个工艺架,分别摆放着各种紫砂壶和高级烟斗,据说那些产自世界各地的高级烟斗都是用特殊材料制造的,价格不菲。

敞开的办公区有300平方米,只有十几个人办公,很多位置是空的。在香港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这样的铺张和奢华是需要有雄厚的资金做后盾的,否则将会入不敷出。邵淳看到如此“气派”的公司,不由自主地蹙了一下眉头。这个细节被张勇捕捉到了。张勇也不理解,徐增平为什么要搞这么大的排场。

看过办公环境,又听徐增平介绍公司经营情况。这时徐增平提出,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出现筹资困难,希望泰信达公司能从航母的安全出发,提前支付按协议规定船到后60天内应付的款项,他会立刻办理拖船手续,保证航母10月底启航。

据吴巍回忆,由于有了这个变化,大家心里产生了一些怀疑和不安。

邵淳向徐增平提出质疑:怎么证明你这个事是为国家干的?你说是国家行为,民间出面,你有“红头文件”么?

徐增平说:有。

邵淳说:我要看看。

徐增平说:得请示。

邵淳在创律公司待了一个小时,随后来到张勇的达程公司,徐增平则没有跟随。

张勇是山东省蓬莱市(原蓬莱县)人,1938年出生,1955年在北京第26中上学时入党,1962年大学毕业后曾留校工作;1963年起,先后在北京、西安、武汉工作,历任工程师、总经理、公司董事等职。1989年移居香港,任香港达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并获得香港永久居留权。

1998年8月的一天,张勇接到李×的电话,让他到北京来一趟。他到北京之后,才知道澳门创律公司购买“瓦良格”航母的事情。澳门创律是个空壳公司,主要业务还是在香港。他被李×推荐给泰信达公司董事长吴巍,因为他有香港的身份,便于在香港和澳门开展工作,可以帮助泰信达公司协调与香港创律公司的关系。

张勇的达程公司设在香港会展中心的大楼里,公司员工不多,办公面积不到100平方米,还没有徐增平的总裁办公室大。张勇的办公室就更“寒酸”了,不足20平方米,除了办公用品,没有其他陈设,与徐增平的公司相比,有天壤之别。但邵淳恰恰看中了张勇公司的朴实无华。他在张勇的办公室拍照留念,并和张勇一起聊起下一步的工作。






邵淳(左)与张勇在张勇办公室合影(张勇提供)

邵淳对张勇说:“你这里可以作为华夏的一个窗口公司。我们没有合适的人选,派不出人到港澳来,你的身份、你的经营理念、你的处事方式,很适合与华夏合作。把你的资源贡献出来吧!咱们一起干,房租费、人工费、水电费,全部由华夏提供。我宁肯把华夏的钱丢在你这里,也不丢在徐增平那里。他太铺张了,把钱放在他那里我不放心。”

泰信达公司在钓鱼台大酒店租了几个房间,作为“瓦良格”项目的办公室,有关人员开始集中办公。张勇也在那里住过一阵子。

那段时间,邵淳经常在晚上到钓鱼台大酒店和张勇等人聊天儿。邵淳对张勇说:“欢迎你到这儿来。‘瓦良格’项目是大事,目前比较隐秘,对外、对家人都不要说。大家以后在工作中慢慢互相了解,增加默契,目的是为了一个目标――把‘瓦良格’项目搞好。”

通过闲聊,邵淳与张勇之间逐步加深了了解,密切了关系,几乎无话不谈。那时邵淳就对张勇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徐增平为了搞钱,大话连天。”

“事实证明,邵总看人还是很准的。”张勇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说,“邵总之所以被徐增平牵着走,主要是他对航母这个项目感兴趣。他太想把‘瓦良格’买回来了!徐增平把‘瓦良格’这个诱饵甩给他,算是找对了对象。邵淳对‘瓦良格’的热情,是一种爱国情怀的具体体现。”

从1998年10月份开始,张勇代表泰信达和华夏证券公司在香港负责“瓦良格”项目的对外联络和办理有关的法律文件。

1998年10月,在张勇办公室合影

左起:吴宇、张勇、吴巍(张勇提供)

徐增平的香港创律公司,看上去很气派,似乎很有实力,但邵淳看了徐增平的公司,对他更不放心了,购买“瓦良格”是一个投资巨大的涉外项目,很多事情不好把控。

在邵淳离开香港之前,徐增平回话:经请示,文件属于国家机密,不能出示。

邵淳有些不快:文件都不给我看,我怎么出钱啊?

徐增平说:领导面谈行不行?

邵淳说:行。

他以前在中国工商银行计划部当副主任,经手过一些没有正式文件、领导交办的事情,所以对这种事情见怪不怪,他问徐增平:见谁?

徐增平说:海军副司令贺鹏飞。

邵淳说:可以。

徐增平说:好,那我们联系贺鹏飞将军见你。

邵淳此时已经打定主意,如果没有红头文件或有关领导出面证实此事,他一分钱也不会出了,已借出的钱也要收回。如果徐增平所说为假,要坚决追究他的责任。








据《山东人》一文介绍,乌克兰对购买“瓦良格”号提出的四个条件之一就是“要提供由一流银行开出的资信证明,证明该公司在银行有5000万美金以上的存款”。1998年“农历除夕,创律集团筹集的资金全部到位,香港汇丰银行开出了5000万美元的存款证明”。

徐增平拍得的“瓦良格”号航母,中标价为2000万美元。按说,徐增平有5000万美元的存款,支付2000万美元应该轻而易举,而他却在支付了200万美元的定金之后,陷入了艰难的筹集资金的困局之中。那5000万美元的存款证明,不知道徐增平是怎么弄出来的。实际情况是,购买“瓦良格”的资金大部分来自华夏证券公司的子公司,而徐增平对外从来不提华夏证券公司,也不提邵淳的名字。

最近网上出现的一篇内容与《南华早报》的《“不幸功臣”》相似的文章《徐增平再揭瓦良格航母的秘密》(以下简称《航母的秘密》)披露,徐增平买航母的钱是国有企业中国航天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航天控股)提供的。

明明是华夏证券公司出资,怎么又扯到航天控股公司去了?这篇文章是有人授意记者这样写的?还是记者自己“挖”出来的材料?笔者不得而知。

《航母的秘密》一文披露,2004年6月,创律地产公司还和航天控股公司打了一场官司。原因是香港创律地产公司以坪洲一块41800平方米的土地作为抵押,航天控股公司“于1997年以15%年利率借给徐增平香港公司创律地产一笔3.3亿港元的两年期贷款”。“2004年6月,创律地产控告航天控股,指称航天控股仅曾向它借款2.51亿港元。双方在2007年解决了诉讼。”

按文中说,航天控股公司原答应创律地产公司借贷3.3亿港元,最后只借给2.51亿港元,少借7900万港币,就被对方告上了法庭。报道没说明这其中的利害关系,给人的感觉是:我把地押给你了,你没按答应的数字借款,是你违约,所以我要告你。

撇开这桩官司不说,单说航天控股公司已经借出的2.51亿港元,如果用来支付买航母的余款,是足够了。

据说当时港币对美元的汇率也是8.5:1,2.51亿港元可兑换3000万美元。如果真如报道所说,徐增平或者有5000万美元存款,或者有2.51亿港元贷款,都不应在资金问题上捉襟见肘,更不需要东借西借了。

尽管徐增平公开场合从来不提华夏证券和邵淳,不提隆泰源公司和吴宇,不提泰信达公司和吴巍,也不提香港达程公司和张勇。我却不能不说,如果绕过华夏证券和邵淳,绕过隆泰源公司和吴宇,绕过泰信达公司和吴巍,绕过香港达程公司和张勇,关于“瓦良格”的故事就讲不下去了。就像我不能绕过香港创律公司和徐增平一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22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1998

主题

7584

帖子

63万

积分

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

阅读权限
230
游币
617752
精品值
2702
热心值
205
分享值
974
在线时间
2830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11-16
最后登录
2024-4-28

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突出贡献优秀版主分享达人皇冠勋章音频组专属勋章黄金会员风度翩翩勋章读书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3-31 15:57:34 | 显示全部楼层
可能是因为涉及上一任高层 为了掩饰 网上我找不到《“瓦良格”号航母来中国》报告文学全文 只能断断续续分享知乎上找来的几章 请谅解

第六章 出击避险





“瓦良格”迟迟没有动静,吴巍心里越来越不踏实。吴巍建议李×立即想办法完善收购澳门创律公司股份的法律手续,李×却说,法律手续不重要,我有办法控制徐增平。吴巍心里很着急,暗中将情况向邵淳和吴宇做了通报。他们三人经过商量,一致认为,为了控制资金风险,一定要先完善收购澳门创律公司股份的法律手续,再想办法从法律上控制徐增平。


吴巍也曾多次建议李×立即召开董事会,对前期所签订的股权转让协议的不完善处进行补充。并迅速采取措施,完善收购澳门创律公司股份的法律手续。李×让陆昆来负责办理,但一直未见结果。


在这种情况下,吴巍作为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感觉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便不再一味忍让,在一些问题的处理上与李×和陆昆来发生了分歧和争执。李×一看吴巍开始“不听话”了,就多次告诫吴巍说:航母项目是我介绍的,资金是我的朋友支持的,泰信达公司有今天这么好的局面,完全是我的功劳,你按照我说的做,出了事我负责。


然而李×的所作所为,却让吴巍对他的言行产生了怀疑。他经常言行不一,日常花销过大,要求以个人名义购买别墅,还违反财务规定,打着“项目需要”和“为领导办事”等旗号,提走巨款存入个人账户,等等。


为了稳定局面,推进工作进展,吴巍没有急于行动,只是暗中向吴宇通报了一些情况,让吴宇想办法对李×施加压力。


在吴巍的建议下,邵淳和吴宇都认为有必要召开一次澳门创律公司董事会,讨论一些重大问题,因此李×让陆昆来通知徐增平来京开会。1999年2月7日,澳门创律公司董事会在北京钓鱼台大酒店召开,徐增平、李×、张勇、吴巍、庄立祥等董事出席会议,陆昆来、吴宇等列席会议。


董事会讨论通过了几项决议:一、徐增平在1999年2月9日前向泰信达公司和澳门创律公司董事会提供关于“瓦良格”项目2.3亿人民币(其中包括留在泰信达公司做北京办公费用的500万人民币)资金运作及支付情况的详细资料,包括各项支出的银行对账单,收、付款凭证、合同及剩余款项。二、有必要对澳门创律公司的正规化运作做出实质性的安排,必须尽快签署并确认一系列符合香港、澳门地区法律的公司文件,组建公司机构,确定公司章程,明确公司的法律地位,为“瓦良格”号航母抵达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三、对存放在香港创律公司账上的购船资金尽快转移到澳门创律公司的账号并进行双控管理,由双方股东指定专人共同监控所有资金的开支,每月须定期向董事会汇报资金使用计划,报送财务报表。10万美元以上开支,须报经董事会批准。四、尽快解决资金缺口。五、责成徐增平立即赴乌克兰并签署有关协议。六、今后澳门创律公司一切与“瓦良格”号航母有关事宜,均应规范操作,提高透明度以降低风险。七、对前期股权转让协议做必要的修改和补充,并立即签订股权转让补充协议予以规范。


应该说,以吴巍为主导召开的这次董事会,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围绕“瓦良格”项目存在的问题,做了全面的梳理,并制定了相关的措施,如果能以此次会议精神向前推进,这个项目就不会再节外生枝了。


可是,对于那些完全不想按规矩出牌的人来说,仅仅依靠一纸董事会决议,是很难达到预期目标的。


邵淳没有参加2月7日的董事会。会后,吴巍和吴宇向他汇报了会议的情况。他说:“如果能够按照决议执行就好了。我觉得不能太乐观。”他没说“不能太乐观”的原因,但是吴巍和吴宇心领神会,通过半年多来的接触,他们已经比较了解徐增平的为人了。


董事会决议还要求,徐增平要在1999年2月9日以前提供有关“瓦良格”项目的财务资料,徐增平以各种理由进行拖延,没能按时提供。


因为转给徐增平的2.25亿人民币都是吴巍经手的,所以邵淳就让吴巍去催徐增平,吴巍给徐增平打电话,徐增平继续支支吾吾。他的这种行为,让人更加怀疑他在“瓦良格”项目中搞了什么名堂。


据邵淳回忆,1999年的春节,北京特别冷,他心里也特别冷。因为“瓦良格”的事情,邵淳的这个节也没过好。春节刚过,节日假期还没结束,邵淳就把吴巍和吴宇叫到了北京钓鱼台大酒店“瓦良格”项目办公室,一起研究“瓦良格”的事情。


吴巍首先提出:可能要出问题,要出大问题。


邵淳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才大过节的,就把吴巍和吴宇叫出来开会。


邵淳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说:“对于搞金融的人来说,最忌讳的事情就是对资金不能把控。2.3个亿,现在被一个不讲诚信的人拿去了,操纵权在他手里,他又不如实给你提供情况,只能被他牵着鼻子走,不知还要投几个亿进去,这个风险太大了!”


邵淳接着说:“这件事是秘密进行的,在公司里面是不公开的,没有经过公司领导集体讨论,完全是个人决定。当初要是知道这件事会拖这么长时间,我就会慎重点儿了。如果钱没了,船也没了,可就没法交代了。”


更让邵淳感到窝囊的是,徐增平利用了他们的爱国心,并把这种神圣的爱国心给亵渎了。


“我记得那天从钓鱼台大酒店出来,寒风刺骨,心情也非常沉重。”邵淳回忆说。


节后一上班,邵淳就给张勇打电话说:你去催徐增平,看看他给乌克兰汇了多少钱。我要看徐增平给乌克兰汇款的底单。我怀疑他把买航母的钱挪用了!


张勇去找徐增平。张勇说:徐总,买航母的钱是华夏出的,你不给人家看看账目不好吧?你也不要给我,你直接发到北京去。


又过了几天,徐增平终于派人把一大包财务资料送到北京。邵淳就让吴巍负责审查。吴巍花了几天时间,对徐增平提供的资料进行认真梳理,发现其中有一大批票据是伪造的。财务报表、往来账目、银行对账单等,一般人看不懂,吴巍是中央金融学院的优等生,毕业后一直从事金融工作,阅读那些“天书”般的资料简直小菜一碟。经吴巍核实,泰信达汇给徐增平的2800万美元,徐增平只付给乌克兰黑海造船厂1000万美元,另外1800万美元去向不明。


邵淳听到这个消息,大怒:太过分了!这个人的良心坏了!没有底线了!


在此之前,邵淳认为徐增平是在为国家买航母,又有庄立祥监督,他不敢胡来,因此没有对他进行财务监督。没想到他竟然大笔挪用买航母的钱!


邵淳打电话问徐增平:钱哪去了?


徐增平说:那些钱虽然没有回到黑海造船厂,但是都用在这个船上了。


邵淳当然不会相信他的这番话,可也拿他没有办法。


航母迟迟拖不回来,邵淳的心理压力最大。据吴宇回忆,邵淳曾私下对吴宇说:听说徐增平在外面欠了很多债,如果他把航母抵押出去,我们就一分钱也要不回来了,那我就死定了!


当时邵淳的思想斗争很激烈,他想给贺鹏飞打电话问问,徐增平买航母这个项目到底是怎么回事?犹豫了很久,最后还是没有打这个电话。


2015年5月17日,邵淳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说:后来我发现,徐增平根本没有能力把航母弄回来,就是想利用这个项目到处骗钱!


张勇在一旁解释说:他欠了别人很多钱,是想利用航母这个大平台来忽悠一些人,再借钱,拆东墙补西墙。他喜欢讲派场,也是想让人觉得他很有钱,不要担心还不了钱。







“瓦良格”号航母迟迟不能启航,邵淳和吴巍、吴宇等人在积极研究对策,李×却打起了自己的算盘。


一天,李×突然神秘地对吴巍说:吴巍,“瓦良格”的事可能要砸,你赶紧跑!


吴巍感到很奇怪:“瓦良格”搞砸了,我为什么要跑?


李×说:你把华夏公司的钱弄没了,事又没办成,如果告你一个经济诈骗,可就麻烦了。


吴巍当时年轻,只有29岁,但他不是等闲之辈,不是被人一吓唬就晕头转向的毛头小伙。尽管“下海”时间不长,却也是个“老江湖”了。


他曾就职于北京华阳金融租赁公司,是公司最优秀的员工,26岁就被提升为处长。他的性格天生不安分,1997年,他辞职下海,成立了北京泰信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因为他在社会上的朋友多,不久他就通过朋友结识了李×,李×又介绍陆昆来“入伙”,于是就有了“瓦良格”这个项目。


现在,项目搞起来了,公司有钱了,李×在这个时候劝吴巍走。


吴巍心想:公司是我开的,当初是我收留了你们,现在却要反客为主,要把我挤走!


年轻气盛的吴巍决定主动出击,揭露李×的真面目。


一天晚上,吴巍找到吴宇,对他说:吴总,跟你说个事。


吴宇看到吴巍神情严肃,预感到此事严重,就问:什么事啊?


吴巍说:老李挪用买航母的钱。


吴宇“哦”了一声,并没感到意外。他知道“老李”是指泰信达公司的“太上皇”李×。


李×是甘肃人,50来岁,没多少文化,“江湖”上关于他的传言很多。据说他是从五台山下来的“散仙”,懂“法术”,会算命,会看风水,在北京高层有很多关系,也是很多房地产公司老板的座上宾。


在“瓦良格”项目之前,泰信达没有多少业务,吴巍和李×相安无事。泰信达接手“瓦良格”项目之后,公司开始有钱了,两人之间的关系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两人都想抓住公司的话语权,于是矛盾出现了。李×和吴巍都在吴宇面前反映过对方的问题,李×说吴巍办事能力不行,吴巍说李×整天“装神弄鬼”。吴宇不想介入他们的矛盾,一般不表态。不过他开始留心泰信达公司的事情了,并发现了不少问题。


后来吴宇渐渐觉得泰信达公司的情况有点要失控,他正在考虑怎么处置这些事情,吴巍主动找上门来“举报”李×了。


吴巍拿出一沓票据说:这是李×挪用公款的证据……


吴宇说:既然这样,咱俩一块儿去找邵总汇报一下。


二人来到邵淳家附近的燕山大酒店,把邵淳约出来,向他汇报了李×的问题。本来买航母的钱是隆泰源公司出的,吴宇是隆泰源公司的法人,他完全可以自行处理此事,但他考虑李×和邵淳关系很好,这个项目又是邵淳亲自抓的,不能撇开老板自己处置。


邵淳听了吴宇和吴巍的汇报,开始还有点不太相信,吴巍把证据拿出来了,是李×私人存款的证据。邵淳看了,一脸茫然。


邵淳用征询的口吻问吴宇道:那怎么办啊?


吴宇说:这个事儿,我来处置吧!


邵淳说:买航母的钱,不能挪用啊!不能公款私用啊!


吴宇说:那成,我知道了。说完,就带着吴巍走了。


吴宇当时的心理压力比较大,他是隆泰源公司的法人,是第一责任人,如果这个项目失控,他要承担主要责任。









吴巍向邵淳揭发李×的目的是想借助邵淳的力量,把李×从“瓦良格”项目上赶走。但是邵淳有自己的想法,他要从大局出发,权衡利弊。邵淳认为,李×有李×的问题,但也有他的优势,那就是徐增平怕他,他可以降住徐增平。李×经常讲,他是有“背景”的人,他有能力控制徐增平。华夏证券公司的2.3亿人民币被徐增平拿走了,华夏证券公司手里什么东西也没有,连澳门创律公司的49%的股权也没有落实,如果把李×赶走,当年才29岁的吴巍能降住徐增平么?


另外李×也曾在邵淳、吴宇、张勇面前说了不少吴巍的坏话,为挤走吴巍做舆论准备。在如此复杂的情况下,邵淳、吴宇、张勇对吴巍的话也是半信半疑,但有一点他们是一致的,那就是泰信达公司应派人立即在香港成立公司,为收购澳门创律公司股份做准备。考虑到张勇在香港、澳门地区社会关系广,特别是与澳门赌王何鸿燊的关系密切,对航母到澳门后的商业运作有利,于是决定由泰信达公司派人收购原张勇控制的香港达成公司,并以达成公司代表泰信达公司收购澳门创律公司49%的股份。


1999年3月中旬的一天,在邵淳、吴宇等人的敦促下,泰信达公司召开了收购达程公司及确定股份划分的会议。


由于达程公司股份的划分是泰信达公司内部的事,邵淳和吴宇等人也不便出面进行协调。吴巍已经看出,事情拖得太久,在法律手续不完善的情况下,可能造成项目无法进展、资金失控的巨大风险。为稳定局面,尽快以达程公司名义完成收购澳门创律公司股份的法律手续,吴巍只好被迫在会上宣布退出航母项目。


会后,李×又劝吴巍不要退出航母项目,他对吴巍说:如果跟我一起干,保证能挣大钱。离开我是不会有前途的。


吴巍心里很清楚,李×是想让泰信达公司继续与他合作,以达到让泰信达公司继续承担对隆泰源公司的所有债务,而以李×控制的达程公司占有澳门创律公司49%股份的目的。


吴巍坚决表示结束合作。吴巍和吴宇经过友好协商,决定将泰信达公司与“瓦良格”项目相关的债务,全部转到香港达程公司。吴宇说要给吴巍留一大笔现金,吴巍没要。在股权没有得到解决的情况下,吴巍担心这笔钱以后会给他带来麻烦。他当时就预感到,“瓦良格”项目后面的麻烦不会少。但是他表示,他会积极配合吴宇完善法律手续。


1999年3月21日,徐增平来到北京,一共签了三份文件,第一份是北京泰信达公司与澳门创律公司的补充协议,说明将泰信达名下的49%股权转到香港达程公司;第二份是北京泰信达公司、香港达程公司、澳门创律公司三方签订的协议;第三份是澳门创律公司收到北京泰信达公司2.3亿元人民币汇款的证明。


为了工作需要,李×、吴巍和张勇在吴宇的监督下,签署了达程公司的股权转让协议,由李×持有达程公司90%的股份,吴巍个人持有达程公司10%的股份。吴巍声明,持有股份可以,但不要任何利益,挣多少钱与本人无关。


在隆泰源公司要求控制资金风险的情况下,李×、吴巍同隆泰源公司签订了承诺书。这个承诺书实际上是放弃了达程公司的决策权。


至此,在李×控制下的泰信达公司结束了参与航母项目的前期运作,吴巍与李×、陆昆来在泰信达公司的合作也同时结束。


吴巍签完这几份文件,感到心里轻松了很多。



作者简介

现实中国 ∣ 一个中国公民的航母梦 李忠效 慢慢游社区_b1a4e3fa6b1841e5887aa2034aea0106.jpeg

李忠效,笔名钟笑,男,海军政治部创作室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1955年11月出生,1969年12月入伍,历任潜艇轮机兵、轮机班长、轮机军士长、宣传干事、创作员、潜艇副政委、创作室主任等职。1974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78年开始从事专业创作,1989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主要著作有:长篇纪实文学《我在美国当律师》《我在加拿大当律师》《联合国的中国女外交官》《再生之地》《监狱之旅》,长篇小说《酒浴》《翼上家园》《从海底出击》,作品集《升起潜望镜》《蓝色的飞旋》《核潜艇艇长》等20部,并有电影《恐怖的夜》(编剧)、电视连续剧《海天之恋》(编剧)、文献纪录片《刘华清》(总撰稿)等多部。


做一名中国航母历史的记录员
——《一个中国公民的航母梦》创作谈
李忠效
我是一名海军作家(创作员),军龄48年,“创龄”40年。我已退休,本该退隐“江湖”,回家带孙子,享天伦之乐,但是有一项创作任务尚未完成,不得不继续奔波在采访的路上。
5年前,上级派我写一部反映中国航母“辽宁舰”建造历程的报告文学。因为“辽宁舰”是由乌克兰的报废航母“瓦良格”续建而成,要写“辽宁舰”,就不能不写“瓦良格”。在我先前的计划中,准备用一章的篇幅写写“瓦良格”的故事。当时网上这方面的资料很多,我想把那些庞杂的材料梳理一下,弄出几千字,交代一下“辽宁舰”的背景即可。我书写的重点在“辽宁舰”,不在“瓦良格”嘛!
没想到,随着采访的不断深入,我发现有关“瓦良格”的故事非常多,而且非常复杂,远不是一个章节可以容纳的。特别是在我了解到原华夏证券公司以及中船重工集团公司等单位参与“瓦良格”项目的人员事迹之后,我发现,“瓦良格”项目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造船厂普通工人,参加人员众多,时间跨度长达6年之久(1996年5月8日至2002年3月3日),而这些内容全部被那个香港商人徐增平给“屏蔽”了、抹杀了。中国航母的历史,已经被徐增平搞乱了。就连“辽宁舰”上的宣传片,都是按照徐增平发布的错误信息拍摄的。这是多么大的笑话!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后来我了解到,当初的“航母工程”属于国家机密。“体制内”的有关人员,由于受保密纪律的约束,不便向外发布航母信息。多年以后,当“航母工程”不再保密的时候,前期参与“瓦良格”项目的一些当事人,有的去世了,有的退休了,已不能对外发布信息了。于是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谎言被重复了无数遍之后,居然变成了“真理”。几乎满世界的人都相信了徐增平的谎话,把一个神秘的国家行动,当成是徐增平的个人行为,把集体的功劳,当成他一个人的“英雄事迹”。而我,则因为写“辽宁舰”的报告文学,无意间了解到了这些“秘密”,于是我决定,要把这篇报告文学当作“历史文献”来写,我自觉担起了厘清中国航母历史的重担。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我由一名柔弱的文人,变成了一个勇敢的斗士。我要为维护中国航母历史的真实性、严肃性而战斗。
很多年前,看到一句不知什么人说过的话:作家是时代的记录员。我觉得,此话甚好。作家是负责往历史的大筛子里传递人物和事件的人。当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会走进历史。历史是个大筛子,将来留下的,都是那些具有历史价值的人物和事件。我认为,当一名“时代的记录员”其实是个很神圣的事情。
《一个中国公民的航母梦》,是我的“中国航母梦三部曲”之一《“瓦良格”号航母来中国》的节选,对中国航母历史有兴趣的人,可以去看书。此书将于近期出版。
报告文学
举世闻名的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跟一个证券公司老总扯上关系,这不是传说,而是事实,是一个“伟大的错误”。这位老总为什么不专心做买卖,反冒着个人风险不顾一切去折腾买“辽宁舰”的前身“瓦良格”,他怎样变成了航母发烧友?“瓦良格”是怎么买、又是怎样从遥远的乌克兰拖回到中国的?假如没有这位老总当初“胆大包天”的冒险,中国今天是否会拥有让国人引以为傲的航母?
慢慢游社区_77ea8bb3164d4d569c193c099afdafc1.jpeg


航母的“中国速度”
2017年 4月27日上午,我国第二艘航空母舰下水仪式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大连造船厂举行。据媒体报道,这艘航母代号为001A,由我国自行研制,2013年11月开工。目前,航空母舰主船体完成建造,动力、电力等主要系统设备安装到位。出坞下水是航空母舰建设的重大节点之一,标志着我国自主设计建造航空母舰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
众所周知,中国的第一艘航母是“辽宁舰”,“辽宁舰”的前身是2002年3月来到中国的乌克兰报废航母“瓦良格”。要写“瓦良格”号航母来中国的故事,有一个人是绝对绕不过去的,他就是华夏证券公司原董事长兼总经理邵淳。
一个证券公司的老板,怎么会和购买航母的事情扯上关系呢?一般人很难理解,就连一位当初的领导人都说,一个证券公司,买什么航空母舰?
当年,在国家高层并不热心搞航母的情况下,邵淳作为国企老板“擅自”参与“瓦良格”项目,无疑是一个“错误”的选择,但在今天看来,他实在是犯了一个“伟大的错误”。如果没有他这个“伟大的错误”,很难说中国的航母事业会在什么时候才能正式起步。没有“瓦良格”,就不会有“辽宁舰”,也不会有刚刚下水的001A型舰。001A型舰从开工到下水,仅用了3年8个月,未来还需要一两年时间进行舾装。这意味着,中国第一艘国产航母从开建到交付使用,也就是5年多时间。这个速度在世界上恐怕只有中国能做到。印度的“维克兰特”号航母2006年11月开工,至今已经过去了11年,还没有出厂,预计要到2023年才能交付使用。
中国国产航母的“中国速度”,无疑是工业部门的“超常发挥”而创造的,然而中国有句名言:树有根,水有源。中国航母的“根”和“源”是“瓦良格”。中国还有句俗语:照葫芦画瓢。如果没有“瓦良格”这个“葫芦”,“辽宁舰”和001A型航母这两扇“瓢”就不会这么快“画”出来。这一切,很大程度上源于邵淳的那个“伟大的错误”。
邵淳,1944年12月25日出生于北京,1962年考入中央财政金融学院(现中央财经大学)金融系,1966年毕业,1968年下乡到河北省衡水地区故城县农村劳动,1970年调入故城县文化馆任美术创作员,1980年到河北省农业银行工作,1984年任中国工商银行总行计划部副主任,1990年任华能集团财务公司经理,1993年至1999年,先后担任华夏证券公司总经理、董事长兼总经理。邵淳在华夏证券公司董事长的任上,作出了购买“瓦良格”号航母的“惊天举动”,并导致个人被查处,公司被“接班人”搞垮……
一、邵淳的“航母情结”
邵淳作为华夏证券公司老总,是怎么和“瓦良格”项目扯上关系的呢?
1998年7月的一天,邵淳的部下、华夏证券公司资产管理部总经理兼海南隆泰源实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宇对他说:“有个香港老板想见你。”邵淳当时正在对公司进行整顿,工作很忙,本来不想见,吴宇补充道,“说是有个很好的项目。”
在商言商,好项目总是有吸引力的。邵淳应约来到钓鱼台大酒店,见到了香港创律公司董事局主席徐增平。
徐增平身材高大,仪表堂堂,西装革履,彬彬有礼。寒暄过后,徐增平切入主题。他说他到乌克兰买下了一艘报废的航母“瓦良格”号。
邵淳听到“瓦良格”三个字,不由得心头一动。就因为这“心头一动”,邵淳为国家办成了一件大事,也因此葬送了自己的政治前途。要想说清楚邵淳为什么会为“瓦良格”而心动,就要简单介绍一下他的经历和性格。经历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邵淳从小酷爱画画,尤其喜欢雕塑。他就读的北京第四十七中学,原为中法大学附中,该校的校训是:独立思考,敢行我是。虽然这个校训在邵淳来校时已经取消,却在邵淳的记忆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几乎影响了他的一生。该校的艺术教育很出名,几乎每年至少为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输送一名学生。1962年,邵淳参加高考之前,通过一名校友向中央美术学院报送的雕塑作品得到美术学院教授的肯定,似乎进入中央美术学院已经没有问题了。可是命运与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由于“三年自然灾害”给国家带来重大经济困难,国家暂时停止了艺术院校的招生。此时距离高考只有两个多月的时间了,邵淳临时选择报考中央财政金融学院,并被其录取。
中央财政金融学院的校风和学风都很严格,在老师的眼里,邵淳这个学生偏重于艺术气质,有点“专业思想不稳定”。邵淳上大一时,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散文《喜鹊娃子》,尽管此文“很讲政治”,但在老师看来,这属于“不务正业”。
时隔多年以后,回忆这段往事,邵淳笑称:“其实当时我在大学期间的计划还是有的,就是仍然要从事艺术事业,真没打算投身金融。”
当时全国只有一家银行,所有的贷款和计划都是事先确定好的,没有资本市场,没有金融中介,银行的存在似乎就是为了给国有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由于社会上没有需求,金融专业在当时十分冷清,这也是邵淳“没打算投身金融”的原因。
1968年8月,邵淳和6名同学一起,被分配到河北省衡水地区故城县农村参加劳动。1969年春节,他没有回家过年,向村里申请了10块钱,买了一些画墙报用的纸和笔,和几个同学一起举办了一期“农业学大寨展览”,过了一个“革命化的春节”。邵淳发挥他的美术和文学特长,将这个展览搞得图文并茂、有声有色,在故城县引起轰动,于是他“脱颖而出”,成为当地颇为知名的“知青”。
1970年,河北省要举办全省美术作品展览,故城县文化馆将邵淳调去当美术创作员,他不负众望,才气勃发,他创作了人生第一幅木刻作品《战士与房东大娘》。他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他想干的事情,就尽量把它干好。为了达到最好的艺术效果,这幅木刻作品他一共拓印了100多张,从中选出他认为最满意的一张送去参展。该作不仅参加了全省美展,还被省里选中报送全国美展。他在文化馆一待就是10年。这10年间,他的主要精力都用在美术创作上,他的木刻作品在河北美术界具有很大的影响。
1980年,国家成立农业银行,河北省也要成立省农业银行,邵淳作为“文革”前的中央财政金融学院的毕业生,被作为金融专业人才调到省农业银行工作。一开始当办公室秘书,负责写各种材料,为行长写讲话稿,同时把放弃了10余年的金融专业知识重新拾了起来。3年后,中央提倡干部年轻化,邵淳被派往张家口市农业银行挂职当副行长。在他的努力下,该行的业务不到一年时间就转入正轨。
此后,他又在中国工商银行总行计划部和华能集团财务公司担任领导职务。1993年任华夏证券公司总经理。1996年晋升为华夏证券公司董事长。在华夏证券公司,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业绩,带出了一支能干的队伍。他本人也被业内人士认为是中国证券业的领军人物之一。
如果不是他涉足了“瓦良格”项目,也许他的人生道路会是另一种走向。由于机缘巧合,把他的命运和“瓦良格”的命运纠缠在了一起,于是,他改变了“瓦良格”的命运,“瓦良格”也改变了他的命运。
邵淳是个充满艺术气质的人。他不但喜欢美术,还喜欢舰模,尤其喜欢看军事题材文学作品,像美国作家赫尔曼·沃克的《战争风云》和汤姆·克兰西的《追踪红十月》等军事题材小说他都看过。
正是他的这种爱好和他的艺术家气质,决定了他比其他金融企业家更熟悉、了解世界各国的核潜艇和航母,并在军事装备领域有所作为。
1993年,邵淳在《舰船杂志》上看到一篇题为《“瓦良格”号航母花落谁家》的文章,不由得想入非非:如果“瓦良格”能“花落中国”该多好啊!
1944年出生的邵淳,到1993年已经49岁了,而且是华夏证券公司的总经理,在风起云涌的金融市场上弄潮的他,在日理万机的情况下,居然还有精力阅读《舰船杂志》,关心“瓦良格”花落谁家。也许这就是冥冥之中该着他与“瓦良格”有缘吧!
在邵淳为“瓦良格”花落谁家而“想入非非”的两年之后,他又经历了一次“心痛之旅”。
1995年春天,邵淳趁出差的机会登上威海刘公岛,参观了甲午战争博物馆。此时,正值中日甲午战争100周年,他是怀着一种探秘的心情来到刘公岛的。在他的印象中,中国自明代以来,海军一直处于积贫积弱的状态,长期有海无防,因此才会有甲午海战的惨败和北洋水师的全军覆灭。但是他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对中国海军近代史并不了解。当时的中国海军是亚洲第一,世界第六(也有说第七),那艘在甲午海战中沉没的“镇远舰”,排水量为7220吨,航速为15.4节,续航力为4500海里/10节,战斗人员编制为329~363人。这样大的战舰,当时全世界都不多见。100年前中国海军的装备实力让他感到震撼。然而中国海军最终还是战败了,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清朝政府被迫与日本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使中华民族陷入苦难的深渊。
此次刘公岛之行,让邵淳增长了历史知识,也让他感到心痛不已。一个国家,没有像样的装备不行;有了装备,没有训练有素的将士也不行;有了训练有素的将士,没有坚强的国家领导人和坚强的人民群众作后盾更加不行。今日中国已经不是100年前的中国了,历史的悲剧绝不能重演。可是,自己不是将士,不是国家领导人,能为国家做点什么呢?这种要“为国家做点什么”的愿望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头。
让邵淳没有想到的是,在那次“心痛之旅”三年之后,他又遇到了一件更让他心痛的事情。
1998年5月13日至16日,印度尼西亚爆发了针对华人的“五月骚乱”,近1200名华人遇难,上百名华人妇女遭强暴。当时邵淳和他的部下、华夏证券公司全资子公司海南隆泰源实业投资公司董事长吴宇,以及北京T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W等人在北京一家饭店吃饭,他们从中央电视台播报的新闻中看到了“印尼排华事件”的消息,他们为华侨在印尼的遭遇感到痛心,甚至义愤填膺。邵淳说,美国遇到突发事件,总统就会问:“我们的航母在哪里?”中国要是有一个航母战斗群在印尼那里就好了,一是可以对印尼的暴徒产生威慑,二是可以用航母把华侨接走。
可是,中国的航母在哪里呢?
也许是命运的安排,“印尼排华事件”两个月之后,一桩与“瓦良格”航母相关的生意,真的找上门来了。
听徐增平说他买了“瓦良格”,邵淳一下就想起了1993年《舰船杂志》刊登的那篇《“瓦良格”号航母花落谁家》的文章,以及看“印尼排华事件”电视新闻时的感受,他对这个项目产生了兴趣。他曾希望“瓦良格”能“花落中国”,没想到它“花落香港”了!一年前香港已经回归祖国,“花落香港”也等于是“花落中国”啊!邵淳心里有一点小小的激动。
徐增平介绍说,这个项目是“国家行为,民间操作”,他用2000万美元,就把“瓦良格”买下来了。
2000万美元买航母?简直是天方夜谭啊!邵淳不大相信,因为他对航母的造价情况了解一些。
邵淳平静地说:“你这个价钱买航母,我有疑问。美国的‘尼米兹’级航母几年前的造价是33亿美元,这是对外公开的。33亿美元和你这2000万美元相比,差距太大了!当然,你这个‘瓦良格’没有它大,你是6万吨,人家是9万吨;你这没造完,人家那造完了。但你算他三分之一的钱行不行?五分之一的钱行不行?十分之一的钱行不行?你毕竟造了三分之二了,你怎么会是2000万美元?说不过去啊!”
徐增平说:“我们有投标的文件,我们已经搞掂了。我们香港那边经济形势不好,资金有点缺口,也不多,就2000万人民币,看你能不能帮帮?”
邵淳心想,钱倒不多,就说:“你把投标文件拿来,我先看看文件吧!”
徐增平说文件在香港,需要回香港去拿。
很快徐增平派人送来了投标文件,并强调,这个项目对外是保密的。邵淳认真研究了有关资料和徐增平同乌方签订的中标协议。
这些文件出自不同的部门,有的打印在公文纸上的。邵淳注意到一个细节:其中有两份俄文文件上边的文件头,不是俄文,是乌克兰文。邵淳当年学过8年俄文,时隔多年,虽然已经看不懂俄文文件的全部内容,但他能分辨出俄文与乌克兰文的细小区别。比如中文的“一”,俄文为“oдин”,乌克兰文为“odyn”,有点像英文字母,只是变了形。他知道,在苏联解体之后,乌克兰将乌克兰文恢复为官方语言的时间并不长,如果是文件造假,不一定能做到这么细致的程度。在香港做英文版的假协议很方便,做俄文版有一定的难度,做乌克兰文版就更难了,也不会有人注意到这个细节。文件上写的成交价还真是2000万美元!邵淳对此事的真实性不再表示怀疑,这才兴奋起来:“这事儿太好了!对中国来说,这不是天上掉馅饼吗?应该支持!”
邵淳是一个具有爱国情怀的人。这种情怀是一种感情,也是一种力量。这种力量蕴藏得久了,就会在某个时候“爆发”。“瓦良格”项目,给了邵淳一个展示爱国情怀、表现爱国力量的机会。
徐增平告诉邵淳,所有手续都办好了,只要钱一汇到乌克兰黑海造船厂,航母很快启航,两个月之后就回来了。
邵淳爽快答应借给徐增平2000万元人民币,并且不要利息,不需做资产抵押。
邵淳为什么对一个以前从未打过交道的香港老板这样慷慨呢?实际上他的慷慨是针对“瓦良格”项目,针对自己的“航母情结”,不是针对徐增平的。既然国家需要,当然应该支持。2000万元人民币对于华夏证券这样的大公司来说,不算大钱。
可是,怎么支持这个项目呢?邵淳动了一番脑筋。按照徐增平提出的“保密性”原则,华夏证券公司是国企,最好不要露面。邵淳决定让他的部下吴宇来具体操作。吴宇是公司资产管理部的副经理,同时兼任海南隆泰源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由隆泰源公司把钱借给北京T科技有限公司,再由T公司与徐增平的公司打交道。T公司是民营公司,公司规模也不大,一般不会引起外界的注意。
(摘自《北京文学》第10期,阅读全文可点击文末二维码在微店订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22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1998

主题

7584

帖子

63万

积分

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

阅读权限
230
游币
617752
精品值
2702
热心值
205
分享值
974
在线时间
2830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11-16
最后登录
2024-4-28

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突出贡献优秀版主分享达人皇冠勋章音频组专属勋章黄金会员风度翩翩勋章读书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3-31 16: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插入资料
朱镕基重手惩处辽宁号航母功臣邵淳

■ 编辑 头条君 | 头条早知道(ID:zao-888888)

  今天看见一篇慷慨激昂的好文,或者说不可多得的史料和大家分享,同时又看到了我以前的同行好朋友前华夏证券董事长邵淳2013-02-12的谈话实录,今天一并发表。邵淳在1995年5月,曾派他的副总夏鼎荺来找我,让我出任华夏第二副总裁并分管上海分公司业务,因为此时我任君安副总裁还不到2个月, 当然不能轻易跳槽了,也就没成为同事。

  最高层对华夏证券董事长邵淳因购买瓦良格航母而批示:“胆大妄为,严肃查出,以敬国法,以敬效尤”。

  那个时代,一个企业家,做出这样的举动,的确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确是胆大妄为。但是今天看呢?

  以下为中国华夏证券前董事长邵淳先生在“江湖”现场分享他与瓦良格号航空母舰不得不说的故事,有节选和删改:



右一前华夏证券董事长邵淳(因出资购买航母真正受到处罚的功臣),右二前浙江证劵董事长李训。合影是荣兴下午茶1998年12月19日,上交所成立8周年晚宴上

  邵淳:这个瓦良格号呢,现在都认为是个好东西,因为已经建成了,而且现在也有江湖军队了,飞机也起降了在上面,也准备用了。但是当初可不是,当初这个东西都认为是个坏东西,都认为是不好的事儿。因为在咱们部分是军方也好,还是高层也好,原来一直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就是说这种东西都是好的,因为美国人一有了事儿,都说,我们的航母在哪里?但另一种观点呢,是接受了赫鲁晓夫的观点,就说航母没有用,它是个活棺材,海上活棺材。所以咱们中国一直没有上航母,就跟这种争论一直没有得出结果一样,争论了几十年。那么就在1998年的时候,也是个而偶然的机遇,这条船就跟我们发生了关系。

  因为苏联解体,苏联解体的时候呢,当时苏联的那个黑海造船厂,尼古拉夫黑海造船厂,它那个厂里面有三条航母。第一条就是库兹涅左夫号,它完工率已经达到了98%,还有剩2%没有完成。第二条是瓦良格号,它的完工率是67.3%,就是船已经建好了,作为一个船,包括它的动力系统,这个船体,这个都造好了,但是他的设备没有按,就是电子设备啊,火控设备啊,飞机起降设备都没有装。另外,电缆还没有完全完成,电缆还差10几百分之没完成。第三条叫无量洛夫斯基号,这是俄罗斯的第10条航母,是个核动力的航母。当时的完成率只有17%,就船体刚合同合拢,机器没装。这一条船,后来有不同的命运。第一条,库兹涅左夫号,就在苏联解体的前期,还没有完全完工,但是它能开了。

  那么俄罗斯海军就强行把它开回了俄罗斯,没有任何手续,强行就开走了,这就落到俄罗斯了,这条船。第二条船和第三条船,因为开不动,就留在乌克兰。然后呢,这个当时乌克兰的经济非常的差,非常非常的差。差到我们现在想不出的那个地步。那么也是这个通货膨胀的非常厉害,原来一个卢布值1.6美元,到苏联解体以后,3千个卢布才合1美元,3千5百个卢布才合1美元。所以当时呢,就说,买一张莫斯科到北京的火车票,1美元就够了,用美元买一美元就够了,还是软卧。那么这种情况下,乌克兰那个就很惨了,就忽然冒出来一个挪威的公司。挪威的公司说,我要在你那个船,我要在这个订4条油轮,订4条大吨位油轮。

  然后但是你得给我,因为他的船台都是满的,你得给我船台。然后定金也交了,交了一点定金。乌克兰赶紧就说,那我这个船呢,我就得把它卖了,把这个船台腾出来。结果后来人交定金了,他说我买了吧,就把这个无量罗夫斯克号,一条核动力的航母,当然没完成的,就在船台上解体了。就拿那个电焊的把它隔开,一块一块的钢,堆在码头上。然后这家呢,挪威的公司拿走了一块钢,就消失了。

实际后来知道,这是美国人在背后策划的,美国中央情报局策划的,就消灭了这个前苏联的,就一个战略资源。那么说的瓦良格号,苏联一解体,咱们军方,咱们国家的军方,就注意到这条船。因为这条船留在乌克兰,乌克兰就是黑海沿岸的国家,基本上用不着什么海军,更用不着什么航母母舰。当时咱们的军方一直想把它弄过来,从91年开始做调研,然后从92年低,开始派人,就是做乌克兰方方面面的工作,到96年的时候,终于工作做下来了,因为乌克兰用不着,它可以把这船卖给中国,就同意了。但是要卖,必须要通过招标的手续,这个手续要健全。

  在这种情况下,后来中国的,我们那个就是中央军委的军援军贸办公室,就正式向国家打了报告,向高层打了报告,要求立项。可是他们报告打上去以后,并没有批下来,并没有批下来,就是因为在高层,关于航母的争论,还没有取得统一、一致的意见。所以就没有批下来,然后他们又打报告,还没有批下来。第一次打报告,最后还是没批下来。就在这种情况下,这个军方,包括海军,包括军贸办,他们就想怎么办呢?这个时候拖不起,当时有6个国家都想要买这个船,咱们中国是一家。

  在这种情况下,因为等不起这个批示,后来就想先想别的办法。后来就找了香港的一个公司,他们一开始找爱国港商,想先让港商先办了这个事儿。就找爱国港商,最后找了一个,是香港创立公司那个老板徐增平,他一开始还不敢干。最后做工作吧,同意了,然后他就代表军方这个军贸办,代表军贸办到乌克兰去投标。投标呢,想了一个理由,就是说我们这个船拉回来以后,要做个渡船,因为你不能说还用于军事。说做赌船,就以这个名义投标就头中了。实际上6个国家,中国人,中国这一方啊,是金额最小,金额最小,2千万美元买下来了。可是这个徐增平呢,交了一点那个保证金,然后就马上就香港金融危机,他就没钱了。他也破产了,没钱了。

  没钱了怎么办呢?然后就总参出一个人,再加上他,到国内来找钱。最先找的是马蔚华,结果马蔚华当时是海南人民银行行长。他这个人民银行其实也没有钱啊,他就把各个金融机构,召集在一块儿,就说,能不能凑出2千万美元来?他还不能说是军方的事儿,就说有这么个生意,有个渡船,非常的便宜,2千万美元。可是海南当时的金融机构都惨的很那,而且你这个东西,毕竟名不正言不顺,最后就没弄成。后来又找了几家,最后也没弄成,然后才找到我。

  一开始我还不相信,我说一个航母2千万美元,不可能的,你就是没完工的,也不可能。结果后来说,文件。我说,你们跟那个乌克兰签那个协议,因为找到我的时候它已经投了标了,投中了。还差一个多月,付款期,还差一个多月就过期了。然后过了期还得重新招标。然后我看那个文件,应该是真的,很规范,后来我说光你们说不行,你们还得给我红头文件。结果红头文件拿不出来,后来他们说,领导面谈行不行?我说什么领导?他说海军副司令。

就是后来贺鹏飞出来跟我谈的,他承认,第一,这个船是可以用的。第二,这个船是海军要的。为什么海军不能直接出面,为什么国家现在拿不出钱来,他就没有详细说,但是我就了解这意思了,就我说,那行吧,既然是国家的事儿,我就出了。然后我就用我底下一个实业公司。因为当时证券公司底下也有公司,用一个实业公司,让它去融资。把钱就给了。没想到这个事情后来惹出麻烦来了,不知朱镕基怎么知道了。

  朱镕基就说,一个证券公司,它买什么航空母舰,他肯定个人有好处,10%这是国际惯例啊。然后就派了6个部委联合调查组,就查。查了一阵子,当时还批了16个字的批示,叫胆大妄为,严肃查出,以敬国法,以敬效尤。镇国法是要掉脑袋的,镇国法。但是查到底,因为我这个钱数还比较多,但是一共没几笔,最后一查,确实,个人没有什么问题,一分钱没有拿。这证实了,他说你为什么要办这个事儿?我说因为这个军队的事儿,有那么个机会让我帮帮忙,我也可以帮。而且是航空母舰这个东西,就贺鹏飞的话了,这个是中华民族唯一的机会。因为以前不会有人卖给我们,以后也不会有。这是唯一的机会,如果错过,他说我就连自己都不会原谅。

举世公认,中国首艘国产航母001建造速度很快,从2013年11月开工到2017年4月26日下水,一共4年不到。现在002航母又马上开始了。

  过去中国从来不曾拥有过航母这类大型军舰,见都难得一见, 更谈不上设计制造经验——除了已经报废的,人家连看都不让你上去仔细看,引进技术更是想都别想。怎么中国造舰能力突然之间如此突飞猛进,一下子就从只能造几千吨级的驱逐舰飞跃到能造六万吨级的航母,而且造得速度如此之快?

  关键的原因之一:中国不仅买到了“瓦良格”(“辽宁号”的前身),而且拿到了“瓦良格”的40吨全套设计图纸,一下子就使中国获得了前苏联用了26年(1962—1988)、历经了三个级别(“莫斯科”级、“基辅”级、“库兹涅佐夫”级)、建造了八艘航母才取得的经验和技术积累。

  (检验“瓦良格”号的中方技术人员说,这是条新船,一切材料都是新的,动力系统完好无损,航母甲板钢的屈服度和耐腐蚀度都是世界上最好的,不仅坚固而且绝磁,从建造到运回中国经历了17年,但检测其磁力依然为零。)

  如果中国一切从头摸索起,从原材料、原始设计开始,一艘一艘地建造试验,一点一点地累积经验,能仅仅用三年多就达到如今中国首艘航母的水平?你觉得可能吗?

  首艘国产航母001的迅速建造顺利下水让人们愈发看清:当年购买“瓦良格”及技术资料的意义重大而深远。

  中国当年购买这一切付出的代价是2千万美元(不算运回国的费用)。得到的呢?

  中国大连造船厂厂长2002年4月说:

  一、这艘航母是一条崭新的航母;

  二、这艘航母为我们国家研发航母提前了二十年;

  三、这条航母为我们国家节约了科研经费200亿人民币。

  用2千万美元的代价让国家获得一条崭新的航母、二十年的时间和至少200亿人民币的节约——当年那些为购买“瓦良格”及技术资料而呕心沥血历尽艰辛的人可谓劳苦功高。他们的名字已经被写入历史——对中国航母、中国海军、中国国防事业影响重大的历史。

  功过是非,历史已然定位——历史只认事实,不认解释。

  ——历史只认这一事实:明代大航海的历史功臣是郑和,历史罪人是“学者型官员”刘大夏——他私自销毁了郑和下西洋海图资料。不管刘大夏如何振振有词,也改变不了“私自销毁郑和下西洋海图资料、破坏明代中国大航海”这一客观事实。

  ——历史只认这一事实:甲午战争的历史英雄有邓世昌,历史罪人有“学者型官员”翁同龢 ——他为个人挟私怨而故意一贯刁难克扣北洋水师的装备更新经费。不管翁同龢如何巧言善变,也改变不了“破坏中国海军建设、为甲午战败做贡献”这一客观事实。

  ——历史只认这一事实:一切为购买“瓦良格”作了贡献的人都是中国国防事业的历史功臣:因为他们使中国得以顺利实现了“瓦良格”——“辽宁号”——“首艘国产航母001”——后续国产航母的伟大历史进程。一切阻挠破坏购买“瓦良格”的人都是历史罪人——不管这些人如何花言巧语天花乱坠,也改变不了“阻挠引进‘瓦良格’、破坏中国国防事业”这一客观事实。

  ——历史只认这一事实:这些人是为购买“瓦良格”作了决定性贡献的历史功臣、国家英雄:

  肖劲光(开国大将,人民海军主要创建者)

  刘华清(海军司令、军委副主席)

  贺鹏飞(海军副司令,贺龙元帅之子)

  邵淳(华夏证券前董事长)

  周济谱(华夏证券末任董事长)

  徐增平(香港创律公司董事长)

  戴岳、张勇(香港创律公司总经理、副总经理)

  我很有些想不通:那么多人那么热衷于搞什么历史大片,一头钻进历史故纸堆里拔不出来,甚至有的没的捕风捉影无中生有生编硬造,为什么却对“‘瓦良格’号驶向中国“这么现成这么精彩这么扣人心弦的大好历史题材视而不见?——既有国家大义,又充满生活气息:国破家亡的悲愤、乱世风云的动荡、百年梦想的执着、天赐良机的欢欣、一波三折的紧张、临危受命的悲壮、破釜沉舟的拼搏、背后一刀的切齿、泰山压顶的无奈、柳暗花明的惊喜、大功告成的激动、官场的勾心斗角争权夺利、商场的折冲樽俎灯红酒绿、谍战的阴险诡诌扑朔迷离、外交的唇枪舌剑翻云覆雨、大风大浪大海洋、航母重工高科技、异国风情红男绿女、从中国到外国,从庙堂到江湖,从军队到民间……简直要什么样的场面有什么样的场面,要什么样的情节有什么样的情节,步步有料、处处是戏。

  最空前绝后的情节:整个项目一开始是个“抗命项目”——航母项目已经被判了死刑,已经宣布“中国不对外侵略,也不准备搞航空母舰”、已经在关于航母的报告上批示:“本届政府不考虑这个问题”、已经下了禁令:“今后不要再打报告要求造航母了”……在没有尚方宝剑、没有预算、没有个人好处、只有紧箍咒、只有高度风险的令人绝望的情况下,单凭几个关键人物个人的满腔爱国热忱、高度历史责任感、高瞻远瞩的目光、坚定的信念,“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没法向国家要钱,就私底下派人到香港找人想办法,先斩后奏造成既成事实,硬是把不可能变为可能,终于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买回了“瓦良格”号航母,干成了这件利国利民的大事。跟这个历史实情一比,《亮剑》里李云龙的战场抗命实在是小菜一碟。

  另一个令人叫绝的情节:6个部委联合调查,杀气腾腾16个字批示:“胆大妄为,严肃查出,以镇国法,以敬效尤”——历史只认事实,不认解释。不管如何解释,历史事实就是如此:知道“消气”,知道“100口棺材”,却不知道“两千万美元”与“一艘航母、40吨图纸、二十年时间、200亿人民币的科研经费”孰轻孰重,对这绝无仅有的历史机遇自己不抓还不准别人抓,别人抓了还要置人于死地“镇国法”、最后弄得人家倾家荡产,差一点功亏一篑——如此情节,编都编不出来。

  不仅情节,连相关人物的典型语言都十分精辟,也是编都编不出来的:

  ——“这两项装备(航母、核潜艇)不仅是为了战,平时也是为了看,看就是威慑“、“不搞航空母舰,我死不瞑目,中国海军—定要建航空母舰!”(刘华清)

  ——“这个是中华民族唯一的机会。因为以前不会有人买给我们,以后也不会有。这是唯一的机会,如果错过,我就连自己都不会原谅。”“为了国家,为了军队,我拜托你(徐增平),一定要把它(航母)买回来!”(贺鹏飞)

  ——“贺鹏飞是位有担当﹑有抱负的领导人,为了中国的长远国防及海洋权益与战略,哪怕冒政治风险,也要作出正确决定。”(香港创律公司董事长 徐增平)

  ——“贺鹏飞一句话胜似红头文件。”(中国华夏证券前董事长邵淳)

  ——“一个证券公司,它买什么航空母舰,他肯定个人有好处,10%这是国际惯例”、“胆大妄为,严肃查出,以镇国法,以敬效尤”、“本届政府不考虑这个问题”、“今后不要再打报告要求造航母了。”(“母猪肚里长鸡蛋”)

——这样的人,这样的成就,有几人能比?这难道不伟大?难道不值得讴歌?难道不值得青史留名?(如果当年印度插一手跟中国抢“瓦良格号”,结果如何还真难料。然而虽然印度航母梦一直不断,虽然如果印度插手抢购“瓦良格号”的话有利条件比中国多得多,却楞是没见印度有啥动静,硬是眼睁睁把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拱手让给了中国。不过想想也不难理解:印度没有自己的毛泽东,也就没有自己的肖劲光、刘华清、贺鹏飞、徐增平,所以像“瓦良格号”航母这样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砸在脑袋上也砸不出个响来,所以只有花几十亿美元买“戈尔什科夫号”这种钓鱼的现成货的命。)

  如此意义重大的题材,如此精彩动人的情节,如此充满正能量的内涵居然迄今为止没见有人搬上银幕,实在有点奇怪——也许不是没人想到,而是有种种原因一时没法做到。不过这没关系,历史事实历史题材从来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刘大夏 、翁同龢当年权倾一时无人敢冒犯,如今呢?他们还有什么威风?还不是任人评说任人粪土?等不得的事是抢救历史资料

  ——肖劲光、刘华清、贺鹏飞等当事人已经作古,其他人也年龄不饶人,许多历史真实情节不抓紧记载下来就太可惜了——当年“两弹一星”极端保密,很多详情不为人知,当年主张下马的人后来拒不认账就不大容易弄清。购买“瓦良格号”是基本公开的,各种具体情节不难弄清。即使一时无法搬上银幕,至少可以积累资料,为将来搬上银幕做准备——反正功过是非历史已然定位,“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真相大白于天下、“史官秉笔而记录,百姓众口而传扬”是早晚的事,没关系。

  附录:“瓦良格”号购买大事记

  1992年3月──中国海军派遣代表团前往乌克兰黑海造船坞

  1992年11月6日──海军向乌克兰购入半完工的3.7万吨加油船。该船的设计意在作为苏制航母的补给舰

  1993至1995年──由于中央领导层反对,航母项目搁置
1996年4月──贺鹏飞中将与徐增平接洽
1997年3月──徐增平决定接受任务
1997年4月──开设北京办公室
1997年6月──开设基辅办公室
1997年8月──在澳门开设空壳公司,以“海上赌场”计划为航母项目作掩饰
1997年10月──徐增平赴乌克兰商谈
1997年12月──徐增平为赌场文件向澳门当局缴交600万港元
1998年2月1日──徐增平带同文件、200万美元现金及一批中国酒品再赴基辅
1998年3月19日──徐增平中标,以2000万美元收购航母
1998年3月20日──航母的蓝图(重40吨)由陆路再经空运至北京
1998年3月底──徐增平关闭北京办公室
1999年7月──航母驶离黑海,前往中国
1999年底──徐增平关闭基辅办公室
2002年3月3日──航母抵达辽宁大连 。

众所周知当代中国为了强化自己的制海权,一直需要有航母的支撑。但一来本国的航母制造经验完全不足,二来受到国际特别是西方的压力,无法获得航母生产技术。一直以来,航母都是中国军队的梦想。

  那么中国将怎样突破国际社会的封锁,打造自己的航母呢。我们的视线要穿越到1998年,放到比辽宁号前身瓦良格号更早的一艘航母明斯克号上。1979年,明斯克号建造完成后被调到前苏联太平洋舰队服役,母港设在海参崴。苏联解体后该舰由俄罗斯接手,但由于国内财政紧张,明斯克号被长期搁置后于1993年退役。1995年底,明斯克号被出售给韩国大宇集团,3年后又被中国深圳的一家公司以530万美元买下,并停靠在深圳大鹏湾沙头角,随后在此建成了一个大型的主题公园并对公众开放,一度成为热门景点。

  在明斯克引进的初期,国际国内也都议论纷纷,有很多人怀疑中国借此机会改造航母,但一年来,明斯克一直静静地躺在深圳的海湾,真的只是一个海上主题公园而已。这让之前那些怀疑人士渐渐打消了顾虑。

时间来到了一年之后,1999年,一艘名为瓦良格的乌克兰“报废”航母又进入了众人的视野。瓦良格号的背景:

  1985年12月4日,“瓦良格”号(当时的名字为“里加”号)航母在乌克兰尼古拉耶夫黑海造船厂开建。

  1995年,建造率68%的“瓦良格”号正式退出俄海军的编制,并以偿还债务为由送给了乌克兰。

  1999年,乌克兰与澳门“创律旅游与娱乐公司”签订协议,以2000万美元的价格将“瓦良格”号出售。该公司当时购买航母的理由是,将其改造成一个大型海上综合旅游设施。

  1998年1月底,徐增平带齐所有证明文件以及50多瓶62度的二锅头,和两名助手飞往乌克兰开始他难忘的航母谈判之旅。凭着每顿饭喝2到3公斤二锅头建立的友情,乌克兰政府和船厂答应以2000万美元连船和40吨重的图纸一起卖给他。

  “当时讲要把(航母)建成最大的海上赌场酒店,不做军事用途”,徐增平说,即使航母于2012年正式服役于中国海军,也不代表违约,“因为凭我个人能力,根本没能力去把它变成军事用途。合同没有说不能转让,后来把它搞成军事用途的人不是我”。

  徐增平在采访中也提到,中国海军将“瓦良格”号改建为辽宁舰不易。他说,“你们知道为什么辽宁舰舷号是16吗?那是因为我们用了16年时间才完成这项工作,从达成购买协定到重建它”

  2001年12月11日,瓦良格号航母驶过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继而穿越整个印度洋。2002年2月5日,瓦良格号驶入马六甲海峡,随后进入中国的南海。然而,这一次,瓦良格号并没有像它的前任明斯克号那样老实地停在南海,而是直接穿越了东海黄海,最终停靠在渤海之滨的大连港口中。我们可以想象当时国际观察家们惊愕的嘴脸:什么?当初不是说好停在澳门的吗?但这是咱们自己的地盘,再也不用听任外人摆布了。我们也可以想象当瓦良格号驶入南海后,有多少人在幕后大大地松了一口气。

  经过627个昼夜,2002年3月4日注定是个低调而不平凡的日子。这一天,瓦良格号航母终于抵达航行的终点——中国大连港口。为使瓦良格号完成这次不平凡的航程,中国共计大约花费了3000万美元。

  看上去,既然这艘航母并不会如之前所说那样成为澳门的海上赌场,那么必然会有其他的计划。但事实的发展并没有那么快。锈迹斑驳的瓦良格号航母形单影只地停泊在大连港51区码头,一晃便是三年。

  在这三年间,瓦良格号仿佛无人问津,也疏于管理。任何游客都可以轻易接近它,并合影留恋。见此情景,之前那些心惊胆战的国际观察家们又似乎略微松了一口气。

  然而,时间到了2005年4月26日的早晨,瓦良格在大批拖轮的护航下,被缓缓地拖进了大连造船厂的干船坞,整个过程约3个小时。大连港轮驳公司的六艘大马力拖轮全部出动,大连港航道全部封锁,大连造船厂也加强了保卫措施。

  至此,瓦良格号改头换面,变成了壮我军威的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号。

  各位,这么大的布局和谋略,难道不值得点赞吗?

  个人以为这不能说是骗局,是今天的中国沿袭千年政治手腕和国际智慧的高度体现。所下的棋之大简直令人拍案叫绝。



辽宁号航母

  可以说辽宁舰的编队成员都是年富力强的,战斗力十分强悍,而辽宁舰本身也是战力满满,满编配置应该是36架舰载机,其中舰载战斗机是24架歼-15,其他12架为舰载的搜救,航母编队战斗群可以每小时30节的速度高速移动,而且打击半径在1000公里左右,超过了大多数雷达的探测距离,因此一般国家不具备跟踪和发现我航母战斗群的能力,即便对方空军出动进行打击恐怕也会因为在航程和航母战斗群的防空圈内抵挡下来,一艘辽宁舰的战斗力已经可以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海军军事实力水平了。

  百年海军梦,祖国万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22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1998

主题

7584

帖子

63万

积分

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

阅读权限
230
游币
617752
精品值
2702
热心值
205
分享值
974
在线时间
2830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11-16
最后登录
2024-4-28

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突出贡献优秀版主分享达人皇冠勋章音频组专属勋章黄金会员风度翩翩勋章读书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3-31 16: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章 股权纷争



东方汇中公司董事长高增厦与张勇打过几回交道,对张勇印象不错,就想邀请张勇加盟东方汇中公司。不仅仅是作为华夏证券公司的代表处理“瓦良格”事务,而是成为东方汇中公司在香港的代表。1999年4月初的一天,张勇到北京汇报工作,高增厦对张勇说:“我们想在香港成立一个香港汇中公司,这样一来,‘瓦良格’的项目操作起来更方便。”张勇说:“我没意见。”高增厦说:“我们派不出去人,香港汇中公司就由你来操办,还用你的办公室,用你的人马,怎么样?”张勇一想,反正都是为了“瓦良格”项目,也不是什么坏事,就答应了。他回到香港,很快就办好了所有的手续,公司名称为“汇中(香港)投资发展有限公司”,高增厦任董事长,戴岳任总经理,张勇任副总经理。后来张勇还担任了(北京)东方汇中公司副总经理。北京泰信达公司退出了,(北京)东方汇中公司进入了,从大的方面来说,关系算是理顺了。下一步,就是怎么把“瓦良格”项目向前推进了。买航母的钱,还差800万美元,需要继续筹集;徐增平挪用的1800万美元,要是要不回来了,邵淳思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让徐增平拿澳门创律公司的股权来冲抵。筹钱和索股,这两件都很重要,而且都需要吴宇去做。  吴宇作为海南隆泰源公司法人代表,心理压力很大。钱是从他手里出去的,融资也都是他出面签协议,一旦出现问题,他是要负责任的。邵淳对吴宇说:一定要把“瓦良格”的问题解决好,必须把股份拿回来!吴宇领受任务之后,对面临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公司在澳门,徐增平在香港,股权事宜涉及澳门和香港两地的法律,要想把此事办得稳妥,必须先从法律方面入手。吴宇找到隆泰源公司的法律顾问赵洋律师,向他咨询有关情况。赵洋告诉吴宇:此案的法律关系比较复杂,必须要由大陆、澳门和香港的律师联手办案。吴宇表示同意,于是,赵洋就给吴宇介绍了他的同学、澳门大律师赵鲁和他的师兄、香港大律师李伟斌。三人先后多次在广州和深圳会面,帮助吴宇分析案情,制定对策,等待时机。不久,机会终于来了。1999年4月上旬,乌克兰黑海造船厂给澳门创律公司发来一封律师函,催促澳门创律公司交纳购买“瓦良格”号航母的余款800万美元,滞纳金、滞港费500万美元,共计1300万美元。其中800万美元购船余款必须在4月30日前付清,否则视为澳门创律公司放弃“瓦良格”,前期已交纳资金不退。这封律师函后来被吴宇称之为黑海造船厂的“最后通牒”。徐增平收到律师函以后,有点紧张。如果不能按时付清余款,前面一切努力就将付之东流,前期支付的1200万美元等于打了水漂。  距离最后节点不到半个月了,徐增平手里没钱,只好找到吴宇请求支援。吴宇认为,这是一个与徐增平谈判的极好机会。 1999年4月16日,吴宇和徐增平相约到澳门友谊大马路置地广场23楼2301室力图律师事务所,办理澳门创律公司现属于香港达程公司49%的股权。按照邵淳的设想,先把前期的49%办理过户,再向徐增平索要11%的股权抵债。邵淳的目标是控股60%。在林笑云大律师的见证下,双方开始谈判。吴宇对徐增平说:老徐,如今这个事。咱们要分清责任。这次乌克兰要1300万美元,有500万是你造成的,因为拖船延期,要交滞纳金、滞港费,还有这个那个罚款,跟我没关系,你要承担。尾款800万,应该是你付,如果你没钱,我可以借给你,要直接汇到乌克兰,不能汇到你的账上。但是负债是你的。徐增平说:可以。吴宇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转股协议书说:这是股权协议书,你看看,办完手续,我马上把800万美元汇到乌克兰。徐增平看了协议书,对吴宇说:泰信达没有转给我那么多钱,要转股权,可以,你必须再给我3000万美元。吴宇说: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你这个账是怎么算的?徐增平说:你管我是怎么算的?他拿起一包香烟比划道,我这包烟,要卖一个亿,你要就拿走,不愿买拉倒。你管他值多少钱,我就要卖这个价!吴宇说:你要这么说,那就看谁手段黑呗!  谈判一下就陷入了僵局。上午争吵了半天,没有结果,中午休会。





中午休息时,赵洋律师给吴宇出谋划策:徐增平缺钱,他想借此机会再弄一笔钱。不给钱,他不会同意转股,现在有一个办法,建议你考虑,就是同意借给他3000万美元,但是要用他的51%股份做抵押。下午继续谈。吴宇根据赵洋律师的意见,提出了用股权抵押的问题。徐增平当即表示反对。谈判再次陷入僵局。吴宇觉得徐增平缺乏诚意,再谈下去也不会有结果,只好另作打算。他想要和徐增平赌一把,看看到底谁能坚持到最后。吴宇非常严肃地对徐增平说:老徐,我有两句话:第一,合同一个字不能改;第二,我来澳门办的是单程签证,我出了澳门可就回不来了。同意,马上签字,不同意,我马上走人。徐增平大概以为吴宇是吓唬他,就微笑着看看吴宇,说:你再给我3000万美元,不做任何抵押,我就签……徐增平话音未落,吴宇一拍桌子:不签拉倒!说着,站起来就走。他真的走了,把徐增平等一群人晾在那儿。吴宇出了律师楼,叫了一辆出租车,直奔口岸,去了珠海,住进事先订好的石景山度假村。吴宇这样做,实际上是在赌博,如果徐增平不来找他,乌克兰造船厂规定的付款期限一过,合同终止,那么他之前支付的2.3亿人民币就打了水漂。但是他知道徐增平更输不起,他就指望在这个项目上赚钱呢!航母没了,他在别人面前构筑的童话世界就会轰然倒塌。吴宇一个人坐在石景山度假村的房间里抽烟、喝茶、看电视,等待徐增平的反应。时间过得很慢,很熬人。两个小时后,徐增平和张勇、吴巍也跟了过来。吴宇心中暗喜:第一个回合,徐增平输了。张勇和吴巍分头做徐增平和吴宇的工作,尽量让他们平静下来,免得再起冲突。张勇对徐增平说:徐总,你千万别冲动。你是聪明人,你想想,一旦这个项目失败了,不但华夏公司不会再给你一分钱,“瓦良格”可能你也沾不到边儿了。徐增平被张勇的这番话击中了要害,沉思地点点头。张勇接着说:吴宇的脾气不好,话也说得难听,但是你也得替他想想。华夏公司拿出那么多钱,现在钱没了,航母还停在船厂的码头上,换成你,你不着急?吴宇得找地方出这口气。咱们是山东老乡,我不会害你,你听我的。只有双方平心静气地谈,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停了片刻,徐增平说:好吧,看你大哥的面子,我一定好好谈。吴宇和吴巍到度假村后面的山上散步去了。张勇这边安抚了徐增平,那边又上山去找吴宇和吴巍。4月的珠海,天气很热,当时张勇已经60多岁了,不一会儿就累得满头大汗。最后终于找到了二吴。张勇对吴宇说:吴总,不要再动脾气,真闹翻了又得从头来。我们的时间不多了,如果乌方有变故,就更糟了。在张勇和吴巍的协调下,双方重新坐下来接着谈。经过前面的一番斗气,现在也都理智了许多。双方开始算股份。这关系到双方的切身利益,争执仍然很大。徐增平说:我除了预缴的200万美元的定金之外,还花了很多钱,其中包括打点各方人员所花的费用,比如在澳门办理各种手续就花了600万港币,在乌克兰要送,在土耳其也得送,不送的话,一个小环节就给卡住了手脚。吴宇说:这个过程我们虽然没参加,但能理解办一件大事不容易。我们华夏已经支付了两个多亿人民币,现在一大半被你搞没了,下一步要把航母拖回来,还要花很多钱。你不愿出让股份也行,那就还钱吧!吴巍拿出一张账目明细表,放在徐增平面前:前期转给你的8笔款项,一共2.25亿元,单据在这里,你自己看吧!徐增平一下就没话说了。别说要他还2.25亿元,就是那个2500万的零头,他也拿不出来啊!吴宇接着说:没有华夏的支持,你老徐和创律公司能支撑到今天么?张勇在一旁敲边鼓说:徐总别再背个大包袱啦,你借华夏的钱总是要还的,你拿什么还?既然还不了,按比例给华夏股份是天经地义的。你既减轻了责任,也误不了大事。成功之后你还是有功之臣。吴巍也说:你现在把邵总搞得很被动,如果他出了事,你的日子也不会好过。尽管双方在态度上都有所克制,但是在原则问题谁都不肯让步,一直不能打破僵局。徐增平说,他要回去再思考一下。吃晚饭的时间到了,徐增平很豪爽地说:穷家富路,今天晚饭我请了。当晚,四个人在度假村外面的一个海鲜大排档吃饭,还喝了点酒。回到酒店以后,徐增平发现他的一个很小的电话本不见了,显得很焦急,张勇、吴宇、吴巍又和他一起返回吃饭的地方,拿着手电在地上找,终于在吃饭的桌子下面找到了,徐增平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张勇问:你为什么这么紧张?徐增平说:上面有很多重要领导的电话。当晚四人在度假村留宿。第二天早上,徐增平给吴宇送来一个很鼓的大信封,对他说:吴总,你这次出来没带现金吧?给你点零花钱。吴宇接过信封,看也没看,顺手放在桌子上。正好张勇来找吴宇有事,吴宇指着信封对张勇说:这包钱,你拿回去下到公司的账上吧!张勇数了一下,一共是8万元人民币。2015年10月,吴宇在接受笔者采访的时候说:“这是徐增平在向我行贿,希望我通融一下。他不想想,他花的上亿的钱都是我给的,还想拿我的钱来贿赂我?也不知他怎么想的!”办理49%股权手续的谈判,第一个回合,没有任何结果。吴宇设计的“赌局”,自然也没见分晓,但为后续的谈判,埋下了伏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22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1998

主题

7584

帖子

63万

积分

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

阅读权限
230
游币
617752
精品值
2702
热心值
205
分享值
974
在线时间
2830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11-16
最后登录
2024-4-28

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突出贡献优秀版主分享达人皇冠勋章音频组专属勋章黄金会员风度翩翩勋章读书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3-31 16: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章

1999年6月下旬的一天,张勇在办公室里翻报纸,无意中发现1999年6月24日的《东方日报》上刊登了徐增平欠债的消息。《东方日报》上有一个“高院入禀状”栏目,专门刊登企业讨债信息。平时张勇不大看这个版,那天也不知怎么鬼使神差,居然把目光在这个版面上停了片刻,这一停,他的目光像被什么东西蜇了一下,他在“高院入禀状”栏目中看到了如下信息:



张勇看到徐增平欠债打官司的消息,感到问题严重。以前只是外界在传徐增平到处欠债,被债主告到法院并登报,这还是第一次看到。可见债主对他已经失去信心和耐心了。张勇马上给邵淳打电话通报信息。邵淳并没感到意外,只是气愤地说:这家伙在外面欠了一屁股债,他一定把买航母的钱也拿去还债了!企业负债经营,按说也正常,但是把买航母的钱用来还债、买豪宅,就有点不地道了。徐增平买的那所豪宅,曾经起到很大的广告效应。当时香港正处于亚洲金融危机最艰难的时期,能在此时花巨资购买豪宅的人自然会被媒体关注。17年后,香港《南华早报》2015年5月1日发表《中国成功收购航母的“不幸功臣”--徐增平》一文时还说:“徐增平最为人所知的,是在香港太平山拥有一幢凡尔赛宫式的豪宅。”另一篇香港报纸文章则说:“徐增平曾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投资2.1亿港元买下有‘港版凡尔赛宫’之称的深水湾37号山顶豪宅而享誉一时。”在徐增平“享誉一时”之际,邵淳则因为“瓦良格”项目被延误而“愤怒之极”。如果“瓦良格”不能拖回来,华夏证券公司的借款就有流失的危险,邵淳的处境就更被动了。那段时间,邵淳心急如焚。

1999年7月,邵淳决定重新调整澳门创律公司的管理层。

经过联合领导小组研究决定:东方汇中公司总经理戴岳任澳门创律公司总经理,香港达程公司总经理张勇任澳门创律公司副总经理,吴宇、吴巍、徐增平为经理。

1999年8月3日上午10:30时,澳门创律旅游娱乐有限公司在位于澳门友谊大马路置地广场23楼2301室力图律师事务所召开特别股东大会,会议的唯一议程为:改组公司管理层的有关成员。

张勇主持会议,林笑云大律师见证会议过程,并出具法律《证明书》。

会议做出如下决议:

一、将现有经理部成员全部免职。

二、委任以下人士为“创律”经理部的新成员:

1.总经理:非股东戴岳先生;

2.副总经理:非股东张勇先生;

3.经理:

A)非股东吴宇;

B)非股东吴巍;

C)股东徐增平。

徐增平没有参加此次会议。因张勇代表的华夏证券公司持有澳门创律公司80%的股权,具备多数法定权力人资格,可以做出有效决议。

笔者在写作本书时,查阅了很多资料,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很多写“瓦良格”和徐增平的文字中,都写到一个“瓦良格”离开黑海造船厂的时间:1999年7月。

《南华早报》的《“不幸功臣”》一文说:

  北京办公室运作了18个月,1998年3月徐增平与乌克兰当局签署航母交易协议后,该办事处随即关闭。基辅的办公室则继续运作,直至该航母于1999年7月驶离黑海造船坞。

《瓦良格迷局》一书说:

1999年7月,澳门创律公司雇用ITC公司(International transport contractors,国际运输承包商)的sable cape号拖船,拖着“瓦良格”号开始了漫长的航程。

为什么这些文章不顾事实把“瓦良格”归航的日子说成是1999年7月呢?肯定是受了徐增平的误导。至于徐增平为什么这样说,只有他自己知道。“瓦良格”离开黑海造船厂的确切日子是2000年6月14日,与媒体说的“1999年7月”相差甚远。具体情况我会在本书“下部”中详细介绍。





1999年8月3日,也就是张勇在澳门力图律师事务所召开澳门创律公司特别股东大会那天,乌克兰黑海造船厂给澳门创律公司发来电子邮件,告知澳门创律公司:你们不尽快把“瓦良格”拖走,每月将损失15万美元码头停泊费。

  邮件是发到香港创律公司的,徐增平的秘书梁启洪将邮件转给张勇,张勇立即向北京汇报,邵淳指示他抓紧落实。第二天,张勇给梁启洪写了一封亲笔信:

梁启洪董事:

  您好!

  北京电话告知,请您今天与乌克兰取得联系,由您与乌克兰船方解释有关情况,我们多次督促徐老板到乌克兰去,他都不去,这样就不顾全大局,拖延了大事,我们不得不从维护国家利益以及我们大家的事业考虑,以澳门创律公司的名义出面与乌克兰对话。我们相信船方也会积极接受的,除非船厂厂长与徐老板有不可告人的非法行为。我们相信大家共同面对,去努力把事情办好,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的,只要大家真诚配合,不去设障碍。你们老板提出卖转20%股份以及借钱,都可以在考虑之中,但前提是船先启航。原因是徐老板过去的“运作”,实使我们及朋友感到疑虑,因此我下午听你与乌克兰联系的情况,请您一定联系。

           张 勇

1999.8.4

张勇信中所说“你们老板提出卖转20%股份以及借钱”,是因为当时徐增平缺钱,曾与张勇等人说过,他想把他持有的澳门创律公司20%的股份变现。张勇向邵淳汇报过,邵淳说:他已经彻底没信誉了,他说的任何话我们都不会信了。  这一次,梁启洪倒是没有让张勇失望,经过沟通,张勇终于和乌克兰黑海造船厂直接取得联系。

在此期间,张勇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把有关“瓦良格”项目的文件从徐增平那里都要来了。最后还缺一枚澳门创律公司的印章。从徐增平交出的文件来看,买船的正式合同还没签,造船证、船主证等很多手续还没有办,原来徐增平所说的“几号离码头”、“几号拖回”全部都是谎言,正式买船合同都没签,人家怎么可能让你把船拖走?邵淳得知这个情况,指示戴岳和张勇尽快赴乌克兰办理相关手续。但是,去乌克兰与黑海造船厂签订正式买船协议,没有印章怎么行?

张勇再次找到徐增平,对他说:徐总,现在的澳门创律,你没有话语权了,什么都交出来了,公司章子放在你那,还有什么用呢?放在你那只能耽误事!

徐增平嘴里叼着大烟斗,双手插在腋下,不断地吞云吐雾,不说话,神情很尴尬。

张勇接着说:我们去乌克兰的机票都买好了,马上要出发,难道你不希望我们把“瓦良格”这个项目搞成?

张勇的这番话让徐增平无法再推托下去了。他从口中拿下烟斗,长舒一口气说:好,我让梁秘书找出来,给你送去。

很难得,这一次徐增平没有失言,第二天就派香港创律公司的董事会秘书小梁把图章送来了。

按说,终于把图章拿到手,张勇应该高兴才是,可是不知为什么,他并无欣喜之感。他拿着图章反复端详,总觉得哪里有点不对劲儿。前面要了那么长时间,徐增平一直不给,这次怎么突然变得这么痛快?

张勇把澳门创律公司与“瓦良格”项目有关的文件拿出来,仔细查看上面的印章,将手里的印章和文件上的图章对了一下,果然发现了问题――这枚印章比文件上的图章小了一圈儿!

张勇马上把这个情况向远在北京的邵淳做了通报,邵淳很生气:徐增平搞什么名堂!张勇和戴岳去乌克兰的机票已经订好了,第三天就要起程,时间紧急,如果再找徐增平要原章他不一定配合,反而会打草惊蛇。邵淳当机立断,对张勇说:马上按照原来的样式重新刻一个。张勇连夜在香港找了一家“24小时电子快刻”刻章社,花了300港币,按照原来文件上图章的大小,重新刻了一枚“澳门创律旅游娱乐有限公司”的印章。第二天取回来一对比,正合适,并用这枚新的印章在澳门创律公司的授权书上盖了章,总算没有耽误他们的行期。与此同时,张勇在香港的报纸上发表声明:“澳门创律旅游(娱乐)有限公司原公章已丢失,现我司正式宣布作废,从1999年8月1日起,有人用该章对外签署的一切行政文件及业务合同、协议、承诺、担保等均无效,我司对上述可能发生的一切纠纷及法律责任均不承担责任。”

徐增平先是失去了大股东身份,接着又失去了运作“瓦良格”的权力,并被剥夺了澳门公司的领导权,他自己与“瓦良格”项目渐行渐远,再加上催债的债主盈门,使他对“瓦良格”项目的前途失去了信心,他想把手中的“瓦良格”20%(徐增平18%,庄立祥2%)股权卖掉。1999年8月18日,徐增平给戴岳写了一封信,用传真发出。他要把澳门创律公司的20%股权传让给东方汇中公司,开价1200万美元。据东方汇中公司办公室主任王毅民回忆,由于前期徐增平连续违约,黑海造船厂当时要求澳门创律公司再支付1400万美元罚金和滞港费。戴岳看了此信,对王毅民等人说:船还没拖回来,他欠了人家造船厂一屁股债,公司现在哪有钱给他啊!对于此事,邵淳的态度是:现在还不能放他走。必须让他扛着那20%股份。鉴于此,徐增平要求转让股权的事情,邵淳和戴岳未予理睬。从徐增平要求转让20%股份的这一动向来看,一是徐增平已经对这个项目失去信心,二是太缺钱,急于将股份变现。

评分

参与人数 1游币 +3 分享值 +1 收起 理由
qianaoyuan + 3 + 1 慢慢游有你更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2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帖须知
本站严禁灌水回复以及讽刺辱骂分享者的行为,轻者扣分警告,重者直接永久封禁。发帖前请详读:点击进入 。以免永久封禁。
 严禁胡乱回复,可快捷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慢慢游社区 ( 站务处理service@mmyfilm.com )

GMT+8, 2024-4-28 00:43 , Processed in 0.209037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